劳动所得就这么打了水漂,朱自清自然火冒三丈,立马去找到父亲质问,为什么要擅自做主。
朱鸿均受的是旧式教育,满脑子父权思想,在他看来,父为子纲,儿子的钱就是自己的钱,他花儿子的钱是天经地义的,朱自清以讨债一般的方法上门质问,就是在对他的挑衅。
朱鸿均父子的矛盾就此激化。
不止如此,他们还因为别的事失和。
朱自清的妻子为朱鸿均所不喜,在朱家并没有过上几天好日子,朱自清不忍心娇妻受苦,又恰好在此时与父亲失和,索性就将妻子从大家族接出来,自立门户。
都说,父子之间没有隔夜的仇,原本就算是有再大的误会,他们也能解开,但是,朱鸿均的小妾却从中作梗,这两父子的误会就一直在那里。
他们见面的时候,也就很少了。
1922年,朱自清携妻儿一同回到扬州,希望能与父亲缓和矛盾,但到了家中,朱鸿均处处甩脸色,让朱自清夫妇下不来台。
到后来,朱鸿均竟然对朱自清闭门不见,两父子就此断了往来。几年也没有来往了。
与父亲闹翻后,再次想起那袋橘子“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1925年,朱自清在收到父亲的信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跟父亲竟然交恶至此,两年都没有见过面。
家宴上的冷遇,紧闭的朱家大门都将朱自清向父亲求和的门给堵上了。
但血浓于水的亲情并不能就此被斩断,父子俩都在尝试寻求和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朱家父子的和解之路就这样开始了。
刚开始,双方都在小心翼翼地试探。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鸿均也就渐渐放下了对儿子的愤怒。
但这位接受旧式教育的封建大家长又十分好面子,拉不下脸来主动向儿子示好。他知道自己前几次已经将求和的儿子拒之门外,因此不太可能指望儿子来求和。于是,朱母就变成了他们父子关系的润滑剂。
她在两父子不相见的情况下来到朱自清家中,帮忙料理家务。
根据朱鸿均依然信奉“夫为妻纲”的性格,如果不是他的默许,朱母绝对不会获得朱鸿均的同意,来到儿子身边。
随着朱母前去,朱鸿均开始逐渐直白地释放自己的求和心态。
于是,一封家书就这样被递到了朱自清手上,也就是这封信,让朱自清彻底破防。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著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两年未见,父亲竟然说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生离死别的可能一下子就消散了父子之间两年的怨恨。
对父亲纳妾风波而致家破人亡和冒领工资的怨怼在此刻烟消云散,朱自清此刻的感情也全部都转变为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了。
他静下心来,能想到的,都是父亲的好,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一次送他离开去买橘子时父亲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