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换一些更弹性的词来暗示自己,比如‘我不擅长’,那么意味着你可以去训练;‘我不喜欢’,意味着你可以去选择。但若是用‘恐惧’,等于是在告诉自己,我不适合与人交流,就没有一点儿改进的空间了。”
是啊,有时候换个词,对自己就是完全不同的暗示。
我们看过很多辩论类节目,大多要争出个输赢、辩出个高下。相比之下,《非正式会谈》另类太多,从不急于下结论、有些甚至到谈话结束也不会给出定性。
这种佛系的做法,也让整档节目显得轻松、温和,看着这些来自世界各国的小鲜肉侃大山,配合B站的弹幕,能承包我一天的欢乐份额。
就算有时要抛出观点给观众,节目也是以一种循循善诱的形式来展开。这一季中,有一期是聊“公共场所被人打扰了怎么办?”,节目设置了三个议题:
a、餐厅遇上婴儿哭闹,要不要站出来批评父母?
b、你最讨厌别人在公众场所做什么事情?
c、飞机上有乘客亲人离世,飞机可不可以为了一个人调头回去?
会长大左鼓励大家各抒己见。但直到最后,才不紧不慢抛出结论,这三个议题其实是个连环测试,大多数人可以忍受餐厅里婴儿哭闹,对束手无策的父母表达同情,但可能无法接受飞机为了某个乘客调头回去。因为:当他人侵犯自己权益的程度比较低时,我们往往容易释放自己的同理心;而随着程度提高,我们的同理心也在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