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蛇冒充鱼去出售骗人,是罪恶的,但如果她不这么做就会饿死;拔死人头发做假发去出售换钱,同样也是罪恶的,但一样是不得已。
所以,去犯罪,还是饿死?
老妪的辩解,让仆人“心中顿时产生一股勇气,那是他在罗生门下欠缺的一股勇气”。拔死人头发、用蛇冒充鱼和做盗贼,都是罪恶,但为了不饿死,去做也是可以的吧?
在罪恶的“引导”下,仆人的心向着黑暗堕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这不得已又会成为他们去剥夺、伤害别人的借口。
小说的最后这样写“外头只是一片黑漆漆的夜,仆人已经不知去向。”
那个穿着褪色的旧衣裳,坐在台阶上,抚着脸上红肿的痤疮,茫茫然看着雨中景色的仆人不见了,一个盗贼诞生了。
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描绘了一个民生凋敝的乱世,是一幕活生生的人间地狱。仆人站在地狱之口,犹豫着要不要向前一步, 最终在罪恶的诱惑下一脚踏入。
而他的《竹林中》,描绘的却是人心地狱。人性自私,一向擅长推过揽赏。一遇到事情,总选择更利于自己的角度。
《罗生门》中的仆人、老妪、死去的女人都是如此,《竹林中》的强盗、武士、女人也是这般。
《罗生门》是由外入内,《竹林中》是由内向外,两者的本质主题却都是一样的。因此,黑泽明用《罗生门》来做影片的名字,其实是为影片中的故事设定了一个发生的背景。
同时,从故事来说又是一种延续——《罗生门》中的仆人,或许成了《竹林中》的强盗。
不过,相对于小说,黑泽明在电影的结尾安置了一份希望、一片光明。当砍柴人决定收养那个弃婴时,人性在这里出现了转折。
就像有网友说的“佛把信任给了说谎的人类” 。
人性固然有着暗黑的一面,但这个世界上的诸多美好,同样也是人性成就的。黑泽明比芥川龙之介更积极的地方,就是在绝望时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将小说《罗生门》中破碎、贱卖掉的信仰,在影片的结尾捡了回来。
还值得去信吗?试试吧,或许可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