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句子的音调节奏和意义节奏不一致的很多。音调节奏较为单纯,多是以两个字音组成一个音节。每句字数为偶数的,全部是每两个字音为一个音节;每句字数为奇数的,大部是每两个字音为一个音节,最后剩一字音,独成一个音节。以下举例介绍从四言到九言的不同句的音调节奏。
(1)四言旬,为两个音节。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读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又如“东临碣石,以观沦海”(曹操《观沧海》),读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五言句,为三个音节。如五古的例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江南》),读为“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五律的例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读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五绝的例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读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3)六言句,为三个音节。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汉乐府《上邪》),读为“上邪!我欲——与君——相知”;又如“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顾况《过山农家》),读为“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4)七言旬,为四个音节。如七古的例旬,“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裳逐马如卷蓬”(北朝民歌《李波小妹歌》),读为“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裳——逐马——如卷——蓬”;七律的例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读为“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七绝的例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读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八言句,为四个音节。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李白《蜀道难》),读为“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6)九言句,为五个音节。如“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为“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以上例句的节奏,是按音调划分的。很明显,有些因照顾音节,而将一个双音词或意义相连的两个词拆开了。如“雍容”,是人名,意义上不能拆开,而按音调划分节奏却拆开了;又如“田田”、“森森”,是意义上不能拆开的叠字,但按音调节奏却给拆开了;再如“采莲”、“南国”、“卷蓬”、“此屋”等词组,两词之间有很紧密的意义联系,也是拆开来读的。可见,音调节奏和意义节奏不一致的很多。
诗中句子的节奏,按意义划分比按音调划分要复杂得多。仅从近体诗的五、七言的诗句来看,按意义划分,其形式多至十种左右。
先看看五言的,主要的节奏形式有九种:
(1)前两言、后三言,为“二、三”句式。这是五言最基本的句式。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可划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前两言、中两言、后一言,为“二、二、一”句式。这同音调节奏一样,是五言的较为常见的句式,与“二、三”句式稍有不同。如“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杜苟鹤《送人游吴》),可划为“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3)前两言、中一言、后两言,为“二、一、二”句式。这也是五言的较为常见的句式。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可划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4)前一言、中两言、后两言,为“一、二、二”句式。这一种和以下的五种是五言的特殊句式。如“色因林向背,行逐地高卑”(李颀《篱笋》),可划为“色——因林——向背,行——逐地——高卑”。
(5)前一言、中一言、后三言,为“一、一、三”句式。如“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陪郑广文》),可划为“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6)前一言、中三言、后一言,为“一、三、一”句式。如“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可划为“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7)前一言、后四言,为“一、四”句式。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可划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8)前四言、后一言,为“四、一”句式。如“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元稹《遣行》),可划为“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
(9)前三言、后二言,为“三、二”句式。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自居易《古原草送别》),可划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再看看七言的,主要的节奏形式有十二种:
(1)前四言、后三言,为“四、三”句式。这是七言的最基本的句式。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可划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前四言、中一言、后两言,为“四、一、二”句式。这一句式与“四、三”句式稍有不同,后三分为一、二,是七言较为常见的句式。如“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王昌龄《万岁楼》),可划为“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
(3)前四言、中两言、后一言,为“四、二、一”句式。这一句式也与“四、三”句式稍有不同,后三分为二、一,是七言较为常见的句式。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可划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前三言、中一言、后三言,为“三、一、三”句式。这一句式也与“四、三’’句式稍有不同,前四分为三、一,是七言较为常见的句式。如“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迎凉有感》),可划为“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5)前一言、中三言、后三言,为“一、三、三”句式。这一句式也与“四、三”句式稍有不同,前四分为一、三,是七言较为常见的旬式。如“城因兵破悭歌舞,民为官差失井田”(汪元量《利州》),可划为“城——因兵破——悭歌舞,民——为官差——失井田”。
(6)前三言、后四言,为“三、四”句式。这一种和以下的六种是七言的特殊句式。如“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刘禹锡《望峡中》),可划为“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7)前二言、中四言、后一言,为“二、四、一”句式。如“试玉要烧三日满”(自居易《放言五首》第三首),可划为“试玉——要烧三日——满”。
(8)前一言、中五言、后一言,为“一、五、一”句式。如“水带离声人梦流”(罗隐《魏城逢故人》),可划为“水——带离声人梦——流”。
(9)前二言、后五言,为“二、五”句式。如“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李白《寄崔侍御》),可划为“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10)前五言、后二言,为“五、二”句式。如“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杜甫《宿府》),可划为“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11)前一言、后六言,为“一、六”句式。如“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张潮《江南行》),可划为“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
(12)前六言、后一言,为“六、一’“句式。如“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齐山登高》),可划为“菊花须插满头——归”。
按意义划分节奏,仅近体诗的五、七言诗句,就可划分出多种形式。然而,不管哪种句子形式,读起来,只有一种,即:按音调节奏读。了解意义节奏,有助于准确理解诗句的意义。这也是很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