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谷雨实验室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妇女,经常是人贩子的优选拐卖对象。
因为语言不通,一但被拐,就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贫穷、信息闭塞,让很多农村家庭的女孩就算是被拐,家人也无力找寻。
而且,现实的拐卖事件中,更多是一种浸润的、胶着的绝望。
当我们为妇女拐卖义愤填膺。
可在很多农村地区这就是“过日子”的方式,一种生存的必要。
34岁没结婚
别人都看不起咱
买一个女人最多判三年甚至多数情况根本没事,比不上打光棍让人戳脊梁骨。
《北青报》2018年专访贾平凹谈农村贩卖人口的对话被挖出。
瞬间网上抨击声无数。
这是最受争议的一段:
这个人贩子,从法律角度是不对的,但是如果他不买媳妇,就永远没有媳妇,如果这个村子永远不买媳妇,这个村子就消亡了。
错了吗?
错了。
但某种程度上,他用另一个世界的视角,回答了女性贩卖链背后的农村现状。
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拐妇女就算想要起诉离婚也困难重重。
还有很多女性放弃了逃走,痛苦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前段时间一位女孩在B站发帖,《我妈,一个被拐卖的农村妇女,治好了我的焦虑》。
她说自己的母亲是被从云南山里拐来的,遭受家暴,后来逃跑,又舍不得孩子自己回到了家,并辛苦支撑起这个家。
在这位女儿口中,母亲的悲惨经历,反而变成了坚强、勤劳、乐观。
被骂后她出来解释的话里,有一点其实值得去思考。
那就是为什么母亲逃跑了又回来,因为母亲的娘家比被拐到家庭更穷上十倍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