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绪当然也不是现在特有的。
人们对自己喜爱的角色经历坎坷命运,是会有一种天然的同情。
十年前的《潜伏》,余则成和翠萍经历了那么多大风大浪,最后居然让翠萍带着娃与余则成经历最残忍的“生离”,观众都看不下去了。

十年后,已经知道了《大江大河》原著剧情走向的人,会忍不住想求编剧改改结局,别把雷东宝拍那么惨。

这种诉求在以前国产剧的创作环境中,是很难得到回应的。
唯一知名的案例大概就是黄子华和蔡少芬的《栋笃神探》——编剧最后关头将男主角写死,俩人天人永隔,气得观众疯狂打电话投诉。
最后TVB屈服了,隔天放出了被剪掉的圆满版结局。

这种决定性的力量,在如今观众的手中是愈发强大了。
观众的即时反馈十分便捷,创作者看到苗头不对,在结局到来前是有机会补救的。
今年《小欢喜》结局播出后,很多人都认为磊儿那段戏口型和台词对不上,可能是后期临时配音、修改了之前没考上清华的结局。
在这之前,大批观众从剧情过半就开始“威胁”导演,必须让大家都圆圆满满的。毕竟陪着他们好几十集,比自己高考还着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