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是明末最具争议的将领,在其短暂的46年人生里,35岁才考中进士步入仕途,39岁才担任宁前兵备佥事,主要负责难民安置的文职。
直到天启六年(1626年)元月,42岁的袁崇焕与总兵满桂等将领,在明军主力后撤之际共守孤城,成功遏止住后金的扩张态势。
因击伤清太祖努尔哈赤,袁崇焕被塑造为明朝“虞允文”,成为书生统兵克敌的英雄,使袁崇焕的声望达到顶峰。
年轻的崇祯帝在朝政刚走上正轨,便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出镇辽东,崇祯更是与袁崇焕深度探讨辽东局势。
袁崇焕亲自向崇祯帝承诺,“计五年,全辽可复”,崇祯帝命令朝中各部倾力配合,将袁崇焕视为肱骨和收复辽东的希望。
可惜清军在皇太极的率领下攻明京畿,袁崇焕因抵抗不利下狱,五年复辽未及完全施行,被认定为崇祯帝自毁长城。
然而,给袁崇焕五年时间,真的能够收复辽东吗?笔者带您剖析,袁崇焕收复辽东所面对的内忧与外患。
清太祖努尔哈赤像
在后金强大的攻势面前,除了崇祯皇帝,朝野早已对收复辽东放弃希望明末的辽东对明王朝而言,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仅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明军精锐损失超过六万,天启元年(1621年)的“浑河血战”,戚家军与白杆兵被全歼。
随后沈阳与辽阳沦陷,数万驻军损失殆尽,至“柳河之战”以失败告终,数年时间,十余万精锐,数以百万计的粮饷军械,却没能挽回明朝在辽东的颓势。
明王朝此时吏治腐败,藩王侵占土地,各地灾祸不断,财政已濒临崩溃,天启帝只能面对现实,先罢免孙承宗官职,随后允许将辽东驻军,全部撤往山海关沿线,以期削减巨额的军费支出。
孙承宗时期“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使得辽东将领如祖大寿等,权势与财富得到极大提升,而辽东经略高第的撤离计划,没有考虑到辽东诸将的切实利益,因此遭到集体的抵制。
宁远意外的胜利,使明王朝看到收复辽东的希望,但觉华岛失利又令明王朝踌躇,最终在舆论的重压下,明王朝重新布置辽东防线。
对于征收江南工商税,且政局平稳的天启朝,这样的负担尚且能够应付,但崇祯初年政局混乱,枯竭的税赋被转嫁到塞外蒙古诸部,与灾祸频仍的西北地区,加速明王朝的边患与农民起义的爆发。
《明史·庄烈帝》崇祯元年,革广宁及蓟镇塞外诸部赏。诸部饥,告籴,不许。陕西饥民苦加派,流贼大起,分掠鄜州、延安。
宁远城
袁崇焕上任之初爆发的“宁远兵变”,并非简单的拖欠兵饷矛盾,而是辽东兵将与外地驻军的矛盾,也是袁崇焕旧部与轮戍各营的矛盾。
辽东部将有家产,又有祖氏家族约束,因此宁远兵变未卷入其中,而外地驻军只能依靠微薄的薪俸,却还要遭受到军官的拖欠、克扣和欺压,官兵激愤最终形成兵变。
袁崇焕单骑赴敌营的平叛,因主谋杨正朝、张思顺是其旧部,以“勤叛有功”“发前锋立功”而得到豁免,次恶田汝栋、舒朝兰等人闻讯也进表臣服,却被袁崇焕斩首。
宽恕祸首却严惩帮凶,如此匪夷所思的判决,为袁崇焕招惹朝野质疑,其以厚赏的手段安抚军心,不仅加剧明王朝财政的崩溃,也导致蓟州和锦州相继发生兵变。
袁崇焕擅*皮岛守将毛文龙后,没能发挥皮岛战略袭扰后金的作用,使后金于崇祯二年便长途奔袭京师,袁崇焕未能克敌,使后金肆意劫掠,崇祯帝彻底丧失对袁崇焕的信任,将其下狱并最终处决。
更糟糕的是,因没能妥善安置皮岛官兵,使精通火炮操作的将领,如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等,皆成为清朝入主中原的助力,预示着袁崇焕构想的关宁防线早已瓦解。
《清史稿·太宗皇太极》上次义州,遣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石廷柱、马光远以炮克其五台。乙卯,次锦州。丙辰,多铎克桑噶尔寨堡,*其守将。孔有德等攻石家堡、戚家堡,并克之。戊午,孔有德等攻锦州西台,台中炮药自发,台坏,克之。
天启五年辽东形势图
袁崇焕的对手,不再是骁勇野蛮的努尔哈赤,而换做诒谋深远的皇太极努尔哈赤在反叛明朝之初,以内应协助袭占抚顺、清河、铁岭等辽东重镇,所以后金军抵近宁远前,袁崇焕分析过往明军失利原因,让同知程维楧盘查奸细,甚至将逃至宁远的败兵斩*。
宁远城池坚固,守军亦有两万人,加之葡萄牙大炮助阵,若想拿下宁远必将付出惨重代价,而宁远又非战略要地,因此努尔哈赤在损失六百余人后,主动撤离战场,因为后金还有更多的敌人需要应对。
首先便是蒙古诸部,虽然努尔哈赤以联姻和共享财富,获得蒙古诸部的支持,但这种关系并不稳固,宁远之役刚结束两个月,努尔哈赤便西征喀尔喀五部,以武力使其再次依附后金。
其次是以“小中华”自居的朝鲜,虽迫使其称臣,但建州女真在明初曾臣属朝鲜,而明王朝的强大在“壬辰倭乱”尽显,因此朝鲜虽迫于形势向后金进贡,实则等候时机配合明朝的军事行动。
最后,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对抗明朝,敌视情绪在后金政权中蔓延,明朝降将得不到重用,而汉族百姓更是被奴役管制,因此辽东汉民宁愿渡海忍饥挨饿,也要依附皮岛毛文龙。
《明史·外国·朝鲜》载朝鲜仁祖李倧向天启帝上疏曰:“毛镇当全辽沦没之后,孤军东渡,寄寓海上,招集辽民前后数十万,亦小邦所仰藉也。”
辽东、蒙古与朝鲜对后金形成合围态势,加之后金内部的民族矛盾,使努尔哈赤统治下的后金政权并不稳固,迫使努尔哈赤放弃原定的都城辽阳,退守更靠近建州根据地的沈阳。
清军入关时装备
皇太极意识到后金政权的危局,即位后改变努尔哈赤时期对明朝降将的歧视政策,明朝降将受到皇太极的礼遇,如洪承畴、孔有德等,被皇太极视为师长,时常陪伴左右探讨治国方略。
对于辽东普通汉人,皇太极禁止降为奴隶,由明朝降将或者汉人官员管理,择其精锐编练成军,并逐渐编组成为“汉八旗”,成为清朝定鼎中原重要军事力量,政治与军事上的变革,预示着后金向清朝蜕变。
皇太极决定以朝鲜为突破口,天启七年(1627年)初,后金在进攻皮岛失利后,以朝鲜仁祖拒绝与后金互市,并支援毛文龙对抗后金为借口,在贝勒阿敏率领下,以精锐三万进攻朝鲜。
拥有三十万兵力,并在“壬辰倭乱”后,大量装备火器的朝鲜军竟然惨败,朝鲜接受向后金入质纳贡,呈交战马等战略物资,约为兄弟之国等诸多条款,退出策应明朝的军事行动。
皇太极延续与漠南蒙古的联姻,对拒绝臣服的察哈尔部进行打击,崇祯元年(1628年)二月,皇太极在敖木伦击败察哈尔所属多罗特部落,九月又击败察哈尔主力,令漠南蒙古由“敌人”转变为“朋友”。
《清史稿·八旗》天聪九年,以所获察哈尔部众及喀喇沁壮丁分为蒙古八旗,制与满洲八旗同。
后金从漠南诸部编组“蒙古八旗”,强化后金骑兵的战斗力;同时打通西征讨林丹汗之路,强化与蒙古各部的紧密联系;向南经喜峰口袭扰明朝京师,为袁崇焕最终下狱问斩埋下伏笔。
蒙古林丹汗像
后金已经全方位向清朝蜕变,因此明王朝与袁崇焕的失败不可避免皇太极治下的后金,修复努尔哈赤遗留的问题,内部矛盾得以化解,使后金的军事动员能力提升数倍;朝鲜火枪兵与孔有德所率火炮兵,提升后金的攻城能力;收降蒙古骑兵,令清军的*能力更加强悍。
反观崇祯时期的明王朝,清查阉党使政府丧失职能,强行收复辽东使财政走向崩溃;卫所兵役制度的衰败,驻军以兵变讹诈朝廷甚至劫掠百姓;断绝互市与蒙古诸部交恶,令西北烽烟四起加速民变蔓延。
清王朝崛起配合天纵英才的皇太极,相较明王朝的衰落与袁崇焕的孤傲,即便给袁崇焕五年,甚至更多的时间,若无法扭转明王朝自身的隐患,收复辽东终究只是妄想。
参考文献:《明史》《清史稿》《朝鲜王朝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