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近年来,武侠电影创作式微、佳作甚少、创新不多,票房、口碑均不复当年。《综艺报》盘点近5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排名前30的电影,除了2018年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票房6.06亿元,排名28),2018年张艺谋的《影》(票房6.28亿元,排名27),猫眼划归为古装动作片,几乎无其他武侠片登榜。“武侠片式微”“武侠片断代”等讨论层出不穷,人们喟叹:“侠客远去,何来江湖?”
《影》
武侠电影困顿背后有何深层次原因?作为中国影视的重要名片,武侠电影如何传承与创新?《综艺报》采访多位业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分享观点,探索破解之道,助力电影强国建设。
原因一:观众审美和时代变迁
红极一时的武侠电影,缘何淡出大银幕?观众审美变迁是一大原因。
“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传播,年轻观众对相对套路化的武侠电影,可能没那么热衷了。”影视策划人谭飞告诉《综艺报》。追溯历史,新派武侠小说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武侠影视作品的巅峰则出现在八九十年代。以梁羽生、金庸、古龙、温瑞安、黄易等为代表的港台武侠文学作品,恰好赶上香港影视工业发展的黄金期。浩大的改编潮席卷各地,武侠影视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基于当时影视行业环境相对单一,观众可选择的娱乐方式也有限。武侠作为市面上为数不多的类型作品,自然而然成为全民焦点。
谭飞
相对于伴随金庸武侠成长起来的70后、80后,95后、00后的影视内容消费品类更多,仙侠、玄幻、科幻、悬疑,更具爽感,让人眼花缭乱。游戏、短视频等多元娱乐形式也占据了大量用户时间。1905电影网、电影频道融媒体中心等发布的《2021Z世代观影偏好调查报告》显示,喜剧是Z世代(1995年-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观众最喜爱的电影类型,以57.73%位居第一,其次是科幻题材(45%)和青春题材(40.11%),古装题材排名第九处于末尾,仅占18.9%。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武侠精神内核,放在Z世代为主流的市场上‘稍显曲高和寡’。当下的年轻人更关注身边的生活,他们需要娱乐、需要开心,需要‘小而美’的精神食粮,这可能是时代的变化。”谭飞认为,武侠片是一种“窄众”的类型片,拥有相对独立的观影人群,不像喜剧片等类型拥有合家欢属性,所以票房天花板有限。“随着观众口味的变化,市场对于武侠电影的需求逐渐下降,而制作武侠电影投资大、周期长,导致制作公司不愿意冒险投资武侠电影项目。”
原因二:IP缺乏 创新不足
在互联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没落的武侠,只有没落的写手。源头IP新作的缺乏,也是武侠片淡出观众视野的原因之一。
导演、编剧、武侠小说家徐浩峰,曾担任《一代宗师》《道士下山》等影片编剧,执导《师父》《刀背藏身》等作品。他表示,武侠片的没落在于武侠土壤的丧失,“武侠电影的根源是武侠小说,中国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没落,中国内地(大陆)的武侠小说处在边缘化的状态。”
徐浩峰
近十年来,魔幻、修真、玄幻、盗墓、穿越等题材小说大量涌现,其中不乏优秀作品,迅速挤占了类型小说的阅读市场。当当网公布的2022年度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前十名作品中武侠题材无一入围。晋江文学城的人气作者排行榜单中,也鲜有武侠类作者。如今的文学市场,缺少扛鼎之作来重现武侠小说往日荣光。
“除了作者断层,武侠电影的创作困境还在于缺乏新鲜感和悬念感。”谭飞提到,相比其他类型,武侠电影的内容限定性较强。武侠片多改编自梁羽生、金庸、古龙等作家的经典武侠小说,如《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观众对这些作品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内容创新的空间相对有限,不断翻拍不仅容易审美疲劳,也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可。原创武侠剧本,在市场中也是冷门。“有诸多名著珠玉在前,后来者难望其项背,剧本可发挥空间也小,这导致知名编剧都不太愿意进行武侠题材创作。”
“武侠片的先天不足是对剧本不够重视。当武侠片失去新鲜的故事,只有一些俗套的剧情和场面,观众自然就放弃了。” 徐浩峰告诉《综艺报》,武侠电影的创作不能集中在一个演员、一个导演或者一种视听奇观上,这对类型的发展没有裨益。
赵卫防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表示,武侠类型作品在当下院线电影中呈现颓势,一是类型创新不够,无论是故事层面,还是动作设计、氛围营造,都存在创新不足的问题,一些作品过于强调武打动作,最重要的叙事反而成为作品短板。二是近年来,科幻、喜剧、悬疑等类型,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反观武侠,进步不大,愈发为市场所“遗忘”。三是创作者对武侠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的展现和表达不够。立足当下,我们应该对侠义精神有着全新的理解和诠释。
原因三:武打演员断代
武打演员出现断代,亦是武侠电影陷入困局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观众对武打演员的印象仍停留在吴京、赵文卓、吴樾、张晋等人,80后武星为大众熟知的仅有释小龙、谢苗,新生代迄今还未出现新的“武打明星”。
“会打的演员少,不会打的演员又不愿意付出很长时间去训练。”动作导演曹华曾参与过《英雄》《十面埋伏》等武侠电影拍摄,在《侠捕》《刺*小说家》《武林外传》等电影中担任动作指导,谈起当下武打演员情况,他如是说。
曹华
曹华介绍,武打演员中,一类是武术运动员出身,如吴京、张晋等。另一类是没有任何武术基础的演员,进组前通过短期武术特训,以模仿的形式展现武打招式。“对零基础的演员来说,最难的是柔韧性、协调性、力量感。打戏拍摄难度较大,一些年轻演员不像老一辈武打演员那样能吃苦——能不打就不打,或者一看这个动作可能会受伤,也就不打了。没有全身心忘我投入,呈现的效果自然不同。”
当武侠不再是院线电影的主流类型,武术指导也纷纷转战动作片、战争片或网络电影、电视剧。“为了迎合市场,武术指导也在尝试多元化的拍摄。”曹华说。
《十面埋伏》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CG特效在影视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也导致武侠电影失去了拳拳到肉的观影快感。成龙在综艺《无限超越班》中曾表示,现在的年轻演员“很幸福”,特效技术逐渐代替了过去卖命的真实打斗。
“在武戏拍摄中,特效是锦上添花,它展现了想象力的无限可能性,但是,千万不要过于依赖特效。”曹华表示,要在大量实拍素材基础上正确使用特效,这是保证最终真实呈现的关键。“创作者应充分认识技术存在的意义,在技术创新和融合实践中为真功夫寻得一席之地。”
“重塑”武侠片的关键
在中国电影市场观众迭代的当下,如何让老武侠粉找回心中对英雄的向往,同时让新观众沉浸其中,是武侠电影的新命题。
在徐浩峰看来,武侠电影复兴,离不开政策扶持。“电影是艺术产品,光有创意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武侠片已经很久没赚到钱了,也吸引不到投资。”
此外,重塑武侠片,还需要改革编剧制度。徐浩峰直言,除了个别知名编剧,国内编剧的薪水普遍偏低,“既不享受版权,也没有市场分红。”“制作类型片不是简单地把俗套故事拼凑起来。类型片的编剧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需要在观众熟悉的内容上‘走钢丝’,不断翻新,非常考验编剧功底。所以应该提高编剧待遇。”
谭飞表示,武侠电影复兴的核心在于内容。“武侠片不能完全架空和脱离时代环境,它需要和当下产生关联,借古喻今,让观众共鸣。”
比如,当年《绣春刀》引发高度关注,就在于导演路阳大胆抽离了武侠世界普遍遵循的江湖逻辑,以“现实”为背景,打造了一个刀光剑影的故事。对明朝官场腐败的批判,对卢剑星、沈练、靳一川三个“基层公务员”的写实刻画,让电影在“侠义”之外,多了接地气的共鸣感。
赵卫防认为,武侠类型仍是华语电影的主要类型,它不会被湮没。对于武侠电影的发展,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重视叙事,讲好武侠故事。“2010年前后,武侠电影出现了同质化问题,后来加入悬疑要素,增强了叙事感,出现了‘狄仁杰’系列等优秀的电影作品。如何讲好故事,如何提升叙事智慧,是提升武侠类型创作的一大关键。”二是武侠动作的创新,观众对于常规打斗场面已经出现审美疲劳,如何通过动作设计上的创新尝试,形成新的动作类型,是武侠电影创作需要重视的问题。三是要注重与其他类型的融合,如喜剧、科幻,做融合的类型片。“《明日战记》就是一部科幻类外壳包装下的武侠类型作品。”他表示,《卧虎藏龙》《英雄》等影片成功走向世界,正是源于武侠电影的独特魅力,在中国由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进程中,武侠类型作品也一定会发挥其重要作用。
今年年初,沉寂已久的院线武侠电影传来好消息。由中影备案、徐克担任编剧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立项,从剧情梗概来看,影片将讲述郭靖与武林豪杰共同保卫襄阳的故事。《目中无人2》也宣布将登陆院线,影片由前作原班人马打造,继续讲述盲眼捉刀人“成瞎子”的侠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