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歌舞大曲和法曲的特点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06-05 16:41:39

第三部分:【“破”十二段】,或称“舞遍”,即主体部分,包括虚催、实催、衮遍、歇拍和作为尾声的熬衮,是繁音促节的快板,也就是突出快速的舞曲,并配有舞蹈,节奏几次改变,以舞蹈为主。有的带歌唱,有的不带歌唱。

这三部分中的每一部分都由若干“叠”(乐段)组成。这些“叠”在每一部分当中又有不同的名称和作用。在“散序”中称“革及”(过渡句),在“歌”段中称“歌头”(慢板)、“拘”(过渡句),在“破”中称“入破”(散板)、“虚催”(中板)、“实催”(向更快节奏过渡)、“衮遍”(较快的乐段)、“歇拍”(慢板)、“熬衮”(结束段)。唐大曲的音乐内部结构,调性、节奏、速度、情绪变化比之“相和大曲”、“清商大曲”更加复杂,除主要使用同宫音调贯穿始终外,“犯调”(转调)手法已经使用。唐大曲较之“相和大曲”中使用的“相和三调”,“清商大曲”中的“清商三调”,唐大曲要进步、丰富、完善得多。无论何种大曲,其曲式结构都基本沿袭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大曲结构形式——三部曲式。

唐代歌舞大曲和法曲的特点,(9)

唐代大曲中“法曲”的出现为唐代音乐舞蹈艺术,增添了新的内容。唐代歌舞大曲的艺术性以“清乐大曲”的艺术性为最高。“清乐大曲”是从汉代“相和大曲”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商大曲”衍变而来的汉族大型歌舞音乐。唐大乐署规定:乐工学会“燕乐”或高昌、龟兹、疏勒、安国、高丽等大曲,时间只用三十天,而学会“清商大曲”则要六十天。

唐代知名的大曲(包括法曲)约有四、五十部以上,其中有著名作曲家的创作,如白明达的《春莺啭》,裴神符的《火凤》、《倾杯乐》等,也有民间作品和根据民间乐曲或外国乐曲加工改编而成的大曲,如《剑器》、《秦王破阵乐》、《凉州》、《伊州》、《胡渭州》、《霓裳羽衣曲》等。唐大曲中使用转调的乐舞,有在武则天年末由宫调的《剑器》转接角调的《浑脱》歌舞大曲。

唐代歌舞大曲是由一些带独立性的歌曲联缀而成,歌词属绝、律体,各段之间并无内容上的直接联系,也没有一定的故事情节。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