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泉亭(混混亭)
明嘉靖年间,时任刑部主事董传策因上疏弹劾奸贪严嵩,被贬至南宁。一日他登青秀山游览,看到青秀山松涛阵阵、凉风习习,实在是避暑怡情的好去处(此处即为古邕州八景之一的“青山松涛”)。于是常与友人登山谈诗作赋,写下了《青秀山记》《青山歌》等名文诗篇。有一次董传策发现了一眼泉水, 他叫人在泉眼处安上石凿的龙头,起名混混泉。每当春夏两季,汨汨泉水从龙嘴流出,让游人接水饮之。
嘉靖四十年(1561年),董传策的朋友,南宁郡守郭华溪、同知张贯在泉上建了个小亭子,请他起名。他说“原泉混混,可喻学有本”,于是取名“混混亭”,并为混混泉写了一首诗:
《咏青山泉》
泉水濯人缨,斯泉濯其志。
濯缨去外鹿,濯志安汝上。
泉水洗人耳,斯泉洗其心。
洗耳驱外乡,洗心湛天真。
有源委大廓,源清流不浊。
本来非物染,无洗亦无濯。
嘉靖四十一年夏,广西佥事徐浦到此,久闻董传策大名和为人,便欣然镌刻于泉边岩壁上,改“混混泉”为“董泉”,“混混亭”也随之改为“董泉亭”。清泉冠名姓董,足见徐浦对董传策品格意志的肯定。同时徐甫还在其左边的石壁上刻下了一首七绝,至今尚依稀可见:
一派甘泉泻石涌,石龙暂卧此山中;
商霖自是苍生泽,只令邕南忆董公。
董泉亭后来被毁坏,清代曾经重修,并视其泉水为“神灵”,往往在干旱年份取泉水祭天求雨,因而把“灵涎霈泽”的匾额挂在亭子上,亭柱上镌刻一联:
勺水为霖四野咸歌岁稔
一亭志感千秋永识神功
如今的董泉亭于1986年重建,匾额及对联都恢复了原样。
浩浩亭
除了董泉亭,董传策与广西佥事徐浦和南宁郡守方瑜还在青秀山修建了白云台、白云精舍等建筑。董传策置身世外,纵情山水,白云精舍常常成为鸿儒往来浩歌长啸之所。徐浦等友人又在白云台上方的一处山顶上盖了一座凉亭,可远眺城区及邕江之胜景,董传策为之命名“浩浩亭”。
其在《青山亭记》云:“余每坐而心赏其中,郡因为作小亭,通四面,余复命之曰浩浩亭。盖然浩浩其天之义,庸戴明时浩荡恩云。”已为贬谪之身,董传策仍感念皇恩浩荡,还寄望朝廷早日清除奸党,还世间以浩然正气。此等坚贞忠义实属可贵。
洞虚亭
有一次,董传策和友人在青秀山山头避暑,无意中看到绝壁顶处有洞隙,其间好像有泥土堵塞,便请人将塞土挖去,即现出一个天窟。当地士绅又在其周围建亭筑台,徐浦为亭题写“洞虚”匾额。
董传策还专门作了一首《洞虚亭次韵》:
高峰青不断,不洞妙堪过。
石壁分秋爽,禅心失梵魔。
清风松外飒,尘劫望中磨。
拈出虚生白,灵修并雅歌。
“洞虚”乃道教术语,意为地上的仙山。洞虚亭乃仙山上的亭榭,徐浦借此喻董传策品格之高洁,已达到了神仙的境界,也暗示先生所寓居的青秀山就是人间仙界。
只可惜浩浩亭、洞虚亭、白云台、白云精舍这些文物现均已毁坏倒塌。
孤鹤亭(射圃亭)、心远亭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徐浦、董传策等人修复了南宁城中王守仁(王阳明)建造的射圃亭,更名孤鹤亭,并新建心远亭。徐浦为此专作有《孤鹤亭记》和《心远亭记》。
《孤鹤亭记》:
“邕州……莽嘉靖壬戌秋……而有遗予孤鹤者,养成驯扰,从人遂以名亭,良辰胜日,著屐曳杖,逍遥亭中。惟见孤鹤飞鸣舞啄,若解人意,抚而乐之,至忘昕夕,故虽吏事旁,午胸臆无奇然。草亭阒寂,素影蹁跹,月夜则积水,空明鹤声朗呖,无异山林间清致,岂非达人澄怀观道之一助乎……主人坐斯亭观斯鹤,对景含毫,瞰幽引眺其翛,然尘外之趣,当有与鹤相忘者……以识命亭之意云。”
《心远亭记》:
“……台石使君属邕守,捐赢金买其地,为辟荒径,植卉竹,结亭其间……亭仍故圃,而新者以放一鹤,名孤鹤亭……其在衢巷之亭岿然,爽垲名之曰心远,盖取陶渊明人境结庐心远地偏之语,岁甲子竣工,属余为记……染翰坐亭中,摅幽畅之怀,偕翁张之叟,醒然神游,满腔春意……泄斯心应迹昭矣。独亭乎哉。……宛然恋主赤衷世之高渊明,非为其逸也,而或以避喧,近达者谬矣……然则心远名亭,惟使君辈为宜,即以标山泽之癯然,悠悠忘世者不可也,作心远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