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父母爱情》的原著小说,着实让人有些惊讶。
剧中的安杰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已经是全剧当中最能生的女人。
没想到原著中,她竟然生了八个,最后一个小儿子没能顺利活下来,那她也是七个孩子的妈妈。
不管是原著还是剧中,生育孩子最多的都是安杰,甚至张桂英这样的农村女人,也没有像兔子一样,一窝一窝的生。
表面上看生孩子多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实际上作者通过这一情节设置,写出了安杰的无奈和江德福“私心”。
原著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以为他俩生了七个孩子,而且儿女双全,那生活一定幸福美满,那我就要笑话你们太傻了。
数量有时候什么也不能说明,只是一次次行为的重复罢了。
在原著中,作者对父母之间的爱情采取了欲扬先抑的表达手法,前面章节大多都是对父母爱情的不看好,最后发现父母在相互影响着对方。
用这样的方式写出了自己心中理想的父母爱情,细腻而生动。
就像书中写的那样,安杰为江德福生孩子的时候,还没有完全的爱上江德福,那这个情节的设置,细思极恐。
其一,江德福才是婚姻里的既得利益者。
江德福对安杰的爱很深沉,愿意为了娶她放弃所有,在动乱年代,用自己的身份保护着她,和安欣对比起来,安杰占了大便宜。
可实际上呢,男人对理想妻子的要求,安杰都满足了他。
农村男人,总是以能娶到城市女人而骄傲,何况是安杰这样见过大世面,有文化的城市女人。
老丁这个肚子里有半瓶子墨水的男人,最终都没有娶上像安杰这样的女人。江德福这个大老粗却娶上了,只能说明江德福太有本事了。
这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江德福的虚荣心,所以他不再计较生活上的细枝末节,别人叫他“三洗丈夫”也无所谓,他也愿意为安杰付出。
一个女人愿意为另一个男人生孩子,足够说明女人对男人的爱。而安杰接连为江德福生了七八个孩子,更说明江德福有本事,彻底拿下了安杰。
作为城市女人,安杰这样的想法很不现实。就像安欣和安泰,他们都只要了两个孩子,即使老欧生了双胞胎女儿,他们也没有想过再生。
如果放在江德福身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本质上江德福身上还是带有农村男人的传统思想,所以他一个劲的让安杰生。
在追求安杰屡次被拒的时候,他已经不单是因为喜欢而坚持下去,而是跟自己较劲,觉得一个大男人,还拿不下一个娇滴滴的资本家小姐。
和安杰结婚以后,江德福的大男子主义依旧很重,他想要让安杰给他生孩子的意愿很强烈,并且他不担心自己养不起。
其二,安杰被改造成一个家庭主妇。
最初安杰是有工作的,和江德福结婚以后,也没有放弃。作为一个读过书的女人,安杰知道女人独立的重要性。
可是在上了海岛以后,她荒废了一段时间,过起了全职太太的生活。那时候,她还没有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等她醒过神来的时候,她的工作调整证明已经没有用了。
这一点和剧中并不相同,所以大家不用纠结说安杰在岛上明明有工作。在她没有工作的那段时间,生孩子就成了她最大的成就感。
毕竟人活在世上,总是要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尤其是安杰这样的上进女青年。原著中并没有江德华这个人物,所以也就没人帮安杰带孩子。
于是,在海岛上的那些年,安杰以相夫教子为自己最重要的使命。在子女长大成人以后,她将子女的婚事当成头等大事,认真履行一个母亲的责任。
没想到,因为子女的婚事还闹出很多乌龙,当然,这都是后话,和今天的话题无关。除了教育孩子之外,安杰还认真的辅佐江德福的事业。
她比江德福还了解自身的人脉,谁和谁是连襟,谁得罪了谁,她也在上司因为坐船恶心的时候,适时的送上可口的饭菜(剧中是亚宁送的饭菜,但好像被删了)。
尽管江德福从来都不让她干这些事情,可安杰却很认真,她把这些事情当成自己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不然她还真的不知道要干些什么。
在那个年代,农村人的思想都是不管养得起,还是养不起,一定要多生孩子。
安杰的思想被江德福大男子主义不断侵蚀,最终这个城市女人也像兔子一窝一窝生孩子,可是农村女人张桂英却只生了王海洋一个。
看剧的时候,一直都很疑惑,两家是邻居,在一块住着,怎么江德福和安杰一个劲的生,张桂英和王振彪却毫无动静。
看到原著以后才明白,张桂英体弱多病,一直吃药,从来都没有断过,这也为她后面因病去世,王振彪娶葛美霞埋下了伏笔。
另一个农村女人王秀娥,如果不是因为难产去世,也许生孩子的数量可以和安杰比一比,但最终还是安杰赢了所有女人。
其实,这部剧里面传统观念还是比较深的,江德福身上的大男子主义也很明显。
在生活的细枝末节,和女人比较在意的小事上,他可以让步,但在事关传宗接代,男人面子的问题上,他不允许安杰插手。
在这种思维下,安杰最终向江德福伸出了芊芊玉手,而江德福也在生活的细节中向安杰妥协,改掉自己的坏毛病。
婚姻就是这样,不似爱情纯粹,每个人都有所求,虽然现实,但也是维持婚姻的必备要素。如果都没有所图,那婚姻就会像一盘沙,随时都会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