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上映的,由奥利弗斯通导演的《刺*肯尼迪》,是一部关于美国总统遇刺案调查的,伟大的电影。这部电影的伟大,不在于它找到了刺*肯尼迪总统的凶手,不在于它反映了多少没有公之于众的事实,不在于它具备多么严密的事实依据,它的伟大在于,它客观的反映了,肯尼迪总统遇刺之后,整个美国社会的氛围和情绪。
《刺*肯尼迪》整部影片长达206分钟,在“漫长”的影片中,导演奥利弗斯通加入了大量的新闻资料,纪录片,以及已经被反复分析到分子级别的现场照片。可以说从发生在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遇刺案开始到影片上映的的将近30年中的相关史料,都在影片中被恰到好处的进行了引用。
但是该部影片上映之后的口碑,却两极分化,影迷、美国民众、专业的影评人都对该片给予了高度赞赏。但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传统媒体人,却对影片大肆批判,认为本部影片,罔顾事实,搬弄是非。
关于这个现象著名的美国影评人罗杰伊伯特进行过合理的答复,他认为电影本身所反映的根本就和事实无关,影片不作为警方的破案依据,虽然影片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事件、真实的人物和现场证据:如猪湾事件、本案的唯一凶手奥斯瓦尔德、扎浦路德影片、2.6秒内的三次枪击、时任中情局局长的艾伦杜勒斯等等。
但是罗杰伊伯特认为,本片的导演奥利弗斯通希望通过这些事实依据,让他的影片更具有说服力,而整部影片的导向,以及影片所反映的东西,并不是影片中真实所看到的阴谋论。而是整个美国社会,在肯尼迪总统遇刺后的情绪变化,民众的悲伤情感。换句话说,这些社会上的真实情感的流露,其实和谁是凶手,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而导演奥利弗斯通,之所以将这些事件进行如此的串联,是因为这样的形式,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些情感的共鸣和真相并没有太过密切的关系,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用这样的形式倒下之后,民众对当下生活环境信心的缺失。如同影片的主角奥尔良的检察官加里森(由凯文科斯特纳饰演)所言,他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但是之于这个环境究竟的客观真相是什么呢?影片到最后只有臆测,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
影片为了表达这种不安的情绪,巧妙的“拼凑”了画面风格,这部影片中包含电影、电视新闻、文字刊物、刺*案相关的纪录片等。导演和他的摄影团队使用了多种视觉效果:黑白画面、照片、粗糙的录像、彩色画面、手持的晃动镜头等。为此这部影片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用这些手段,导演只为了表达民众在肯尼迪总统遇刺前后的情感变化,如检察官加里森家里的黑人佣人,她因为肯尼迪总统对黑人人权的保护,在得知肯尼迪遇刺之后,屡屡落泪。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扮演凶手奥斯瓦尔德的加里奥德曼,在之后的影片《这个*手不太冷》中还扮演过一个变态警察。而本片中,导演奥利弗斯通之所以选用加里奥德曼扮演奥斯瓦尔德,是因为他们在形象上更接近,而且加里奥德曼那种神经质式的表演风格,更容易让观众联想到凶残的*手奥斯瓦尔德。在出演这部影片多年之后,加里奥德曼凭借在《至暗时刻》中扮演的丘吉尔而获得了奥斯卡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