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爵本是一个诚实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青年,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他将道德要求的牺牲作为最高的精神快乐,对婚姻持严肃认真的态度。
但是他高尚的精神追求与注重享乐的上流社会生活相饽,亲友对他的评价与他自己的精神追求和道德认知有着鲜明的反差。当他谈论上帝、真理、贫穷等问题时就会被讽刺,而讲猥亵的故事反而会被鼓励。
他节俭用度被认为是脾气古怪,而挥金如土反被称赞。他洁身自好,亲属却为他的健康担忧,反而怂恿他去放纵情欲。
亲友的评判和鼓励动摇了他自已原有的认知,为了免遭责难,博得四周的赞扬,缺乏自我分辨能力的公爵选择道照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生活,并将上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内化为自我认知,甚至成为推广这种生活方式的力量。
公爵心安理得地放弃了原有的信念,注重在生活中满足个人享乐的需求,完全陷入到利己主义的泥沼中。
他不仅沉醉于纸醉金迷的贵族生活,而且在对待两性和婚姻关系上,也显得极为轻浮和放荡。“青春时代那种信念的力量、那种果断、那种要做一番惊人事业的好胜心和愿望,已经一概不存在了。”
为了满足个人的享乐需求,他甚至不惜牺牲他人,将女人作为最好的享乐工具。于是他诱奸了卡秋莎,并且为了自己能够继续理直气壮地生活,选择忘记卡秋莎。在上流社会舒适生活的诱惑下,公爵彻底地堕落成了一个荒淫无度的利已主义者。
而卡秋莎原是一个善良的农女,因为放弃了对上帝的信仰,逐渐沦落为一个底层的妓女。对于卡秋莎的沦落,小说从两方面表现了社会环境对她的影响。一方面,作为地主的养女,她过惯了地主家的舒适生活,养成了享乐的生活习惯。
这让她不愿嫁给贫苦的劳动人民,也不愿做辛苦的洗衣女工。另一方面,贵族为了自身的享乐不惜牺牲他人而又缺乏责任感的环境,让卡秋莎一再遭受贵族的调戏和遗弃。总的来看,这两方面的影响都可归结为对个人享乐的追求。
贵族为了满足自身的享乐需求不惜牺牲他人,而卡秋莎追求享乐却又处于农奴的社会地位,这让她注定无法达成自己的愿望,只能成为贵族享乐的牺牲品。因而她在被诱奸*后,不仅被公爵遗忘,而且很快被主人赶出了庄园。
在先后经历了生活的困苦、工作的不顺、孩子的天折和情感的遗弃后,卡秋莎失去了对爱和善的信仰,她认为:“人人都只为自已活着,为自己的享乐活着,所有关于上帝和关于善的那些话,全都是欺人之谈。”
“对享乐生活的求而不得让她最终沦为妓女,终日纵酒行乐,过上了自暴自弃的生活,以至于最后被诬陷*人而入狱,成为苦役犯。
公爵和卡秋莎都沾染上了所处社会环境中错误的观点和行为准则,最终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不再以宗教道德规约自己的行为,在追求享乐的生活中开始堕落。
托尔斯泰以此展现了他对社会环境的看法,他深信人天生具有良好的天性和道德素质,但是享乐的社会环境不仅不能为人的道德素质的发展创造条件,反而会残害人的天性,引导人走向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