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治人心.《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形式的著作,由孔子的后人整理成册,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于丹所著《论语感悟》分别有“七道”之说: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
一、孝敬之道一天,孔子和学生们一起聊天,聊到每个人的志向,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其中,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也就是孝敬之道。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在于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孝敬之道就是一个朴素的起点。
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会常常发问自己,“我从哪里来”,其实很简单,我们的生命是父母亲赐予的,父母亲不仅赐予了我们生命,还养育呵护了我们,只到我们成年,有能力独立。而此时,我们的父母亲却不再年轻,曾经强大的父母亲开始衰老,忽然间变得渺小了。此时,生命进入旺盛期的我们,面对退休衰老的父母亲,应该做些什么呢?
此时,做儿女的,不去忽略父母亲就是最大的孝敬,孝敬,在我眼里就是这么朴素。不忽略父母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活上的照顾,二是精神上的慰藉。因父母亲生活年代与我们不同,很多生活习惯与我们不同,我们切不可按照我们的想法强加于父母亲某种生活习惯,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同时,逐渐年迈的父母亲容易有心理失落感,做儿女的,一定要多多关注父母亲的心理变化,常和父母亲交流,聊一些家务事,甚至是国家大事,使得父母亲不寂寞不无聊,觉得自己还有人生价值。
对父母,孝敬之外还要孝顺,顺着父母亲,父母亲一辈子不容易,年轻时工作生活未必如意顺利,退休后没有工作生活压力了,要尽量让父母亲顺着自己的心意生活,这样,父母亲的内心才舒坦才快乐!
孝顺,是中华民族之美德,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老者安之”的孝敬之道,我们接受了现代文明教育的人,应该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以亲情的方式,安顿好我们年老的父母亲!
二、智慧之道于丹说,《论语》里面,自始至终充满智慧,智慧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东西,它不见得就是提出来的一句两句的警句,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思维方式。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面对人心,你拥有什么样的判断力。
那么,一个人该如何获得智慧呢?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意思就是要看他的动机、目的,看他的来源,整个行动的经过,再看看他平常作人是安于什么。孔子之意,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要获得智慧,就要善于学习观察思考和总结。真正有智慧的人,虽然从外在因素看是可以学习的,但内心必须要有自己的酝酿。正所谓“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智慧,不是凭空臆测的,也不是生搬硬套得来的,而是长期思考积累积淀的。
智慧得来之时,人便有了觉悟,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工作,都会有一个合理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在世,会遇到诸多人与事情,那么,一个有智慧的人,一定能把这些事情和人安顿好处理好,而自己的内心也是丰富的笃定的。
一个人正确了,他的世界大概也就正确了,这才是生活中最高的智慧,这种智慧,发乎心灵,止乎生命!
三、学习之道《论语》里面有很多智慧的理念,那么,智慧是怎么积淀起来的呢?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后天的学习,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真正有价值有效率。所以,要明白,我们学些什么?应该怎样去学习?学到的东西又怎样才能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中呢?
“仁”“智”“信”“直”“勇”“刚”的学习,是孔子两千多千年提出的学习之道,时至今日,过时了吗?其实,这些人的品性道德的学习,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如何学习做人”吗?所以,学习,包括学做人学做事。那么,又应该怎样去学习呢?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谦虚,不耻下问,只要善于学习,老师无处不在。同时,孔子还提出举一反三、因材施教的学习方法。当今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也是一个学习多元化的社会,用我们的明澈双眼智慧之心去学习吧!但是,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要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经验和品性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中生活中,使得人生更加有格局,生活更加美好有意义。
学习使人进步!千古名句,简单却耐读,一个不学习的人,于社会于自身,都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品性和知识经验,我们才能更好的担当起社会和家庭重任,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做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社会性质的人。早在孔子时代,就赋予了学习的重要性,何况是今天。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思,悦乎!
四、诚信之道诚信是中国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整部《论语》中都有很多关于诚信的论述。作为做人的前提、人性的基础,《论语》提出了“信”的原则,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要是没有诚信的话,那真不知道他在这个世界上怎么度过一生。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好像这个车子有了横木也是虚架上的,没有关键的木销,不就无法行走了吗?对一个人来讲,诚信是什么呢?是你行走于世界最基础的保障。可见,诚信在一个人生活中所占分量之大,有诚信,才能让你终究是一个完整的人,才可以立的起来,反之,你就缺少了安身立命最根本的条件。
那么,两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诚信之道还有价值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当今社会中,诚信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就是一张无形的通行证,一块试金石,说明验证着人品的高下。
孔子说,“言必行,行必果”,意思说,我们要说到做到,并且要坚持做下去。这就是诚信!也就是说要言行一致,既然承诺就要去做。诚信,不分大小,无论大事小事,一定要说到做到,这样才能博得他人的信任,你才是一个正直的人有德行的人。在工作中,我们要诚信于同事领导和有工作关系的人,在生活中,我们要诚信于亲人朋友,我们切不可信口开河,随性而为,对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要负责有担当。这样,我们才是一个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不负一个人的道德。
不管从我们个人的人生道路来说,还是整个社会文明发展来说,只有守住诚信,才有未来。让我们保有内心的诚意,从当下的生活出发,接受现实,朴素面对,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守住诚信,迈向更加宽广的未来!
五、治世之道说到孔子的思想,不能不提到他的治世之道。后世流传一句话,叫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论语》里面到底有什么样的治世思想?相隔两千多年之后,《论语》中的这些治世思想到底还有没有价值?
对于德政为政,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告诉我们,治理国家,如果仅仅用政令来诱导,以刑法来约束,那就只能达到一个底线,就是老百姓暂时规规矩矩生活,免去很多刑罚。但是这样会留下后遗症,不足以树立他们的廉耻之心,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荣辱观,光靠政令和刑罚是确立不起来的。
两千多年前孔子生活的年代,单纯提倡以德治国,是不现实的,但是到了今天,以德治国的思想与法治制度相辅相成,施行德治应该比孔子时代更有积极的意义,以道德标准约束公民自律,它可以使社会核心价值得到更好的提升。
同时,孔子还提出对于为政者的一些要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正所谓于丹老师所说:清廉为官,以身作则,这是德政的起点。而对于如何实施德政,《论语》中也有很多方法,“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何为“五美”呢?“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如果我们人人能做到这“五美”,何愁天下不乐天下不美呢!孔子所提德政也许理想化,但我们内心向往的美好社会不就如此吗?
治世之道,也许不是普通公民所想所做之事,但我们可以以此治理自己的思想,约束自己的言行,如果每个人把自己管理好了,还担心德政有问题吗?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六、忠恕之道忠恕之道,简单说,就是忠诚于自己,善待他人。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一以贯之的实行,何况乎今天。所谓“忠”,即忠诚,在孔子看来,真正的忠诚,不是忠诚于外在的一个标准,也不是忠诚于哪个人、哪一种制度,他忠诚的是自己内心的道德判断,良知所在,也就是说,要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自己的“心”要做什么。而“恕”呢,就是将他人心比作自己心,自己和他人作换位思考,这样就变得宽容了,可以善待别人了。这就叫“中心为忠,如心为恕”。
那么,怎样做到尽自己的“心”,又对他人“恕”呢?孔子讲,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帮人家也做到这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便是这个道理。而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想想,这一切都是依赖于“心”的判断,只有我们忠诚于自己的内心,用心思考用心做事,才能真正做到“忠”“恕”而为。
说说简单,做起来难!我们每个人,懂的自己的“心”吗?我们忠诚于自己敬畏于自己了吗?首先,我们要识己,只有识己才能识人,才能做到忠恕。世间纷繁,我们需要静安自己的心,不受外界因素影响,明白自己是谁,要干什么,树立一个正确的做人原则和愿望,这便是忠于自己了。同时,我们在生活中尽量不要责怪抱怨他事别人,要理解善待你所处环境和身边的人与事,用美好的眼光心情发现创造幸福和欢乐。有句话说得好,先学会爱自己,然后再去爱别人!忠恕之道,诠释种种,其实不过如此。
于丹老师说:与他人一份情怀,与自己一份方便,给世界一份温暖,给自己一份宽和。忠恕之心,油然而生!
七、仁爱之道学生问老师孔子:什么是仁?老师只回答了两个字,“爱人”,仁者爱人,就是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仁”字只有四画,单立人加一个二字,有种说法叫做“二人成仁”,就是仁爱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状态,一个自我、孤独、封闭的状态下是谈不到仁爱的,仁爱一定是你旁边还有别人,只有在人和人的关系中才能看出来是否有仁爱。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就算他身边只有一个路人,他的脸色也是温和的,有一种暖意,二人成仁,有仁爱之心,一定会流露在和别人的态度中。
我想,仁爱首先是一种人格情怀,他应该表现为一种高风亮节,一种胸怀大志的气度。这里说的仁爱,不是妇人之仁,不是那些小恩小爱,而是一种深刻、博雅,有使命、有担当的远大情怀。其次,仁爱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方式,有了仁爱,他举手投足之间都会有所表露,点点滴滴,都以仁爱为根本为出发点。一个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他可以以此安身立命,正如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当然,孔子提倡中庸之道,提倡宽容善良不是毫无节制的,是有原则的,真正的仁爱不会被表面现象蒙蔽,而是是非恩怨分明爱憎分明的。那么,真正的仁爱之道是怎样得来的呢?《论语》告诉我们,是可以通过学习得来的。学习,无论哪朝哪代,都离不开一颗智慧之心去学习,时代变迁,我们也要心怀时代感去学习,去思考,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人格品性趋于高尚,怎样才能真正具有仁爱之情怀。我认为,多多接触正能量的人和事,不讲不做负能量的事,多多感动自己感染他人,唯有从小事做起,方能有大仁大爱!
孔子所讲《论语》七道,肤浅读之,肤浅认之,与之共勉。“七道”之道,其实并非独立成理,“七道”之间,相互辅之,才能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格体系。两千多年前的名言哲理,对于我们来说,也许不能生搬硬套来指导于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读后对于心灵的启迪和净化,是不可忽视的,值得我们用心思考、践行,以此提升自身修为和素养,做一个有道德有美好情操的人。安小家,顾大家,于己于人于国,静安、静善、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