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之心全文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11-24 16:31:29

3.6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3.6[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②。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③。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④: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⑤。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⑦。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⑧。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⑨。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⑩。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⑪。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⑫。”

3.6[通释]

孟子说:“人们都有怜恤他人的心态。先代文王有怜恤人的心态,就有了怜恤人的治国政策。用怜恤人的心态推行怜恤人的政策,治理天下像在手掌中把握它一样。说人们都有怜恤人的心思的话的理由是:比方说现在人猛然看见幼儿向水井走过去,都会产生恐惧的心理,不是因为内心跟幼儿的父母有交情,不是因为要在邻里朋友面前表现自己的善良,不是因为讨厌幼儿落井的声音才有这样的反应。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怜悯体恤之心不是人,没有羞耻厌恶之心不是人,没有推辞谦让之心不是人,没有是非对错之心不是人。怜悯体恤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厌恶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辞谦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对错之心是智的萌芽。人们有这四个萌芽就像人有四肢一样。有这四个萌芽却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人是坑害自己的人,认为自己国君做不到的人是坑害自己国君的人。对自我来说只要有这四个萌芽,都知晓发扬光大它。像火开始燃烧,像汩汩的泉水已经来到。如果能发扬光大它足够用来保有天下,如果不能发扬光大它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3.6[注释]

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们都有怜恤他人的心态。不忍人,不忍他人遭受灾难痛苦,对他人怜恤。不忍,情感上觉得过不去。

②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先代文王有怜恤人的心思,就有了怜恤人的治国政策。先王,周文王。斯,副词,就,才。

③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怜恤人的心思推行怜恤人的政务,治理天下像在手掌中把握它一样。运,运转,把握。第二个“之”,代词,它,复指天下。

④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说人们都有怜恤人的心思的话的理由(是)。所以……者,……的原因,……的理由。谓,说,说……的话。“者”后用冒号,提示后面的话是对前面话的解说。

⑤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比方说现在人猛然看见幼儿向水井走过去,都会产生恐惧的心理,不是因为内心跟幼儿的父母有交情,不是因为要在邻里朋友面前表现自己的善良,不是因为讨厌幼儿落井的声音才有这样的反应。今,设事说理,比方说。乍,冷不丁,猛地。孺子,幼子。有,产生,出现。怵惕,音chùtì,恐惧。恻隐,痛惜,怜悯,怜恤。内,内心,名词作状语,从内心。交,结交。要誉,求赞誉,求好名声。要,音yāo,求。乡党,邻里。恶,音wù,讨厌。其声,那种声音,指幼儿坠井声。

⑥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怜悯体恤之心不是人,没有羞耻厌恶之心不是人,没有推辞谦让之心不是人,没有是非对错之心不是人。由,从。是,这,这个角度。第一个“之”,代词,本指产生恻隐之心,但孟子在这里将“之”的范围悄悄扩大了,还包含了“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⑦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怜悯体恤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厌恶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辞谦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对错之心是智的萌芽。这几个句子分别都是判断句。端,发端,开端,苗头,萌芽。

⑧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人们有这四个萌芽就像人有四肢一样。这是一个判断句。之,放在“人”与“有是四端”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此短语的独立性。其,复指前面出现的人。四体,四肢。

⑨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有这四个萌芽却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人是坑害自己的人,认为自己国君做不到的人是坑害自己国君的人。这是两个判断句。自谓,自我认为,自己说。不能,不行,不可以。贼,作动词,坑害,使……做贼。

⑩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对自我来说只要有这四个萌芽,都知晓发扬光大它。凡,但凡,只要。于我者,对我来说。知,知晓。扩而充之,发扬并光大它。扩,扩大。充,充实。

⑪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像火开始燃烧,像汩汩的泉水已经来到。之,分别放在“火”与“始然”及“泉”与“始达”这两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各自短语的独立性。然,同“燃”。达,涌出来,来到。

⑫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如果能光大它足够用来保有天下,如果不能光大它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之,代词,指前文说的“四端”。

3.6[解读与点评]

所谓不忍人之心,就是不忍心看到他人遭遇凶险磨难。

贼,害,坑害,使……做贼。自贼,自己做贼子,自己害自己;贼其君,让他的主子做贼子,坑害他的国君。“谓其君不能者”,表面上是为其君开脱,实际是陷国君于不义,这个问题就严重了。孟子在这里没有直接说某某国君是贼子、要做贼子,而通过谴责为其君开脱的人,正告国君别误入歧途做贼子。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这段话中,第一个“之”,代词,本指产生恻隐之心,因为前面谈的就是“恻隐之心”,但孟子在这里将“之”的范围悄悄扩大了,还包含了“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从逻辑角度分析,这叫偷换概念,扩大了概念的外延。随即,孟子把“~~之心”与“~之端也”牵扯到一起。四个“~~之心,~之端也”牵强附会,俨然是正确道德思想的化身。端,是开始,是苗头,是事物的萌芽状态。

“由是观之”这个结论是建立在某一类现象基础上的,特别是得出“四端”的结论,虽然逻辑上还不够周延,但足够蒙住人的。不周延,但它确实是真理。其中隐含了多难推理,谁如果不这样做,或者说不想这样做,谁就“非人也”,那谁还敢说我不想这样做了呢!

有了这四个好苗头还不够,还要“扩而充之”,发扬光大,这样就会“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火之始然”的“扩而充之”是什么,是形成燎原之势;“泉之姑达”的“扩而充之”是什么,是源源不断。本章从“不忍人之心”说起,主张将这个善心发扬光大,目的不仅是最低标准的“事父母”,而是要“保四海”。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