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
译文:乐毅,其先祖为乐羊。乐羊曾为魏文侯效力,担任魏军将领,曾领兵攻灭中山国,魏文侯因此将灵寿作为封地赐给了乐羊。
乐羊死,葬於灵寿,其後子孙因家焉。
译文:乐羊去世后,乐羊葬于灵寿,其后世子孙便定居于灵寿。
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後有乐毅。
译文:后来中山复国,到赵武灵王的时赵国再次出兵灭掉中山国,此时乐氏之后出了一位名士便是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適魏。
译文:乐毅贤能,善于用兵之道,赵国有人举荐乐毅出仕为官。到赵国发生沙丘宫变之后,乐毅便离开赵国前往魏国为官。
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译文:乐毅听说燕昭王由于子之制造的内乱,导致燕国被齐国打得大败,燕昭王记恨齐国,没有一天敢忘记报复齐国。
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於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
译文:燕国是个小国,地理位置偏僻,以自己的实力根本无法打败齐国,于是燕昭王就降低身份恭敬地招纳贤士,先用周到的礼仪来对待名士郭隗,借此来招揽更多的贤士。
乐毅於是为魏昭王使於燕,燕王以客礼待之。
译文:正在这个时候,乐毅作为魏昭王的使者来到了燕国,燕王就用招待贵宾的礼节来招待乐毅。
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译文:乐毅先是推辞、谦让,后来就答应委身为臣,燕昭王任命其为亚卿,乐毅在燕国担任亚卿很长时间。
当是时,齐湣王彊,南败楚相唐眛於重丘,西摧三晋於观津;
译文:就在此时,齐愍王在位期间齐国非常强悍,齐国在南面的重丘击败了楚国相国唐眜所率的楚军,在西面的观津打垮了韩、赵、魏三国;
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
译文:接着又联合韩、赵、魏三国共同进攻秦国,还出兵协助赵国消灭了中山国,还攻灭了宋国,使齐国的领土拓展了一千多里。
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齐。
译文:在此期间,齐愍王与秦昭王争取帝号以自重,但没过多久又取消了帝号,仍旧称王。诸侯们都有抛弃秦国,依附齐国的想法。
湣王自矜,百姓弗堪。於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
译文:但是齐愍王骄傲自满,百姓们无法忍受。在这个时候,燕昭王向百官询问进攻齐国之事是否可行。
乐毅对曰:“齐,霸国之馀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
译文:乐毅对燕昭王说道:“齐国,原来就是霸主,现在仍然保留霸主的余晖,这个国家土地广阔,人口众多,仅凭本国的力量攻打齐国是非常困难的。大王如果计划攻打齐国,没有比联合赵国和楚、魏两国一起攻打齐国更好的办法了。”
於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dàn)说秦以伐齐之利。
译文:燕昭王于是派乐毅前往与赵惠文王签订了盟约,另外派出使臣前往联合楚、魏两国,还诱导赵国用进攻齐国带来的好处去说服秦国。
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译文:诸侯们都认为齐愍王骄横残暴,对自己终究会有害,都争着参加燕国主导的合纵联盟,与燕国联合进攻齐国。
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
译文:乐毅回到齐国向燕昭王报告之后,燕昭王派出国内所有军队,任命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把赵国相国的大印授予乐毅。
乐毅於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译文:乐毅于是统率赵、楚、韩、魏、燕五国联军攻打齐国,乐毅率联军在济水以西大败齐国。
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於莒。
译文:此战以后除燕国以外其他各国的军队都停止了攻击,各自撤军回到本国,只有燕军在乐毅的统率下独自追击齐国残军,燕军一路打到临菑。齐愍王在济水以西战败后,便率残部逃到莒邑坚守自保。
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
译文:乐毅独自带领军队留在齐国巡查已经占领的齐国土地,齐国的军队全都进入城内进行防守。乐毅攻入临菑,将城内的宝物和财产器物以及祭祀用的礼器全都运回燕国。
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於昌国,号为昌国君。
译文:燕昭王因此十分高兴,亲自来到济水边慰劳军队,奖赏并用酒肉犒劳燕国的士卒,将昌国作为封邑封给乐毅,乐毅的封号即为昌国君。
於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译文:当时燕昭王把从齐国掳掠来的财物带回燕国,燕昭王安排乐毅再次带着军队去攻克那些还没有攻下的齐国城邑。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译文: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占齐国七十多座城池,燕昭王把攻下的齐国城邑设置为郡县,归属于燕国,只有莒邑、即墨这两个城池没有收服。
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於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於燕。
译文:恰好此时燕昭王去世,其子燕惠王继立。燕惠王还是太子时就对乐毅有所不满,等到其继位为燕王时,齐国的田单探得燕惠王与乐毅有隙,就派间谍到燕国施展反间计。
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
译文:说:“齐国的城池没有被攻克的只有两座而已。而迟迟没有被攻克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君有仇怨,乐毅计划联合兵力,留在齐国,自己在齐国称王。齐国人最担心的事,就是燕王会派别的将军来接替乐毅。”
於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
译文:燕惠王本来就对乐毅有所怀疑,又中了齐国的反间计,于是派骑劫前往接替乐毅统领燕国在齐国的军队,而将乐毅召回燕国。
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於观津,号曰望诸君。
译文:乐毅明白燕惠王派人接替自己不是出于好意,害怕被燕惠王*害,便逃奔投降了赵国。赵王把观津封给了乐毅,封号为望诸君。
尊宠乐毅以警动於燕、齐。
译文:赵王也十分尊重、宠信乐毅,赵王这样做的目的是借此来震慑燕国和齐国。
齐田单後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於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於莒,入于临菑。
译文:齐国主将田单后来率军与骑劫作战,设下陷阱让燕军受骗,于是齐国军队在即墨城下大败骑劫的军队,接着就辗转作战驱赶燕军,向北一直追到了黄河边,将齐国之前被燕国占领的城池全部收复,又从莒城迎接齐襄王,回到了国都临菑。
燕惠王後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
译文:燕惠王后来悔恨派骑劫取代乐毅,导致燕国战败,大将阵亡,失去了已经到手的齐国;
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
译文:又对乐毅投降赵国的行为心存怨恨,害怕赵国重用乐毅并且趁着燕国兵败疲惫不堪之时出兵前来攻打燕国。
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雠,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
译文:燕惠王就派使者出使赵国指责乐毅,同时又向乐毅道歉说:“先王把整个国家委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击败了齐国,为先王报了仇,天下没有人不对此感到震动,寡人怎么敢有一天忘掉将军所立下的功劳呢!
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
译文:恰好在先王刚刚去世,寡人又刚刚即位,身边的人耽误了寡人。
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於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
译文:诱导寡人派骑劫接替了将军,这是由于将军长期在野外遭受风吹日晒,所以想召将军回国暂时休息一段时间,同时也可以共商朝政大计。不想将军误听他人谣言,因此与寡人产生了隔阂,于是将军抛弃了燕国,归附了赵国。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
译文:将军如果光是为自己谋划出路是可以的,可是拿什么来报答先王对将军的知遇之恩呢?”乐毅在给燕惠王的书信中回复说:
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
译文:恕臣不才,无法接受大王的命令,顺从大王身边人的心愿,臣怕回到燕国发生不测之事而损害先王的英明,对大王的德行也有所损害,因此才从齐国逃跑投奔了赵国。
今足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译文:如今大王让人用臣所犯下的过错来责备臣,臣怕大王派来的侍从无法体察先王收留、宠信臣的原由,又不理解臣侍奉先王的诚心,因此壮着胆子冒昧地用书信来回答大王的问题。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亲,其功多者赏之,其能当者处之。
译文:臣听人说贤能圣明的君主不会把爵禄偏赏给亲近的人,功劳多的就奖赏,才能能够胜任的就任用。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译文:因此考察才能之后才授予官职的君主,是能够成就功业的君主;评论过德行之后才与人结交为朋友的人,是可以树立声名的士人。
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主之心,故假节於魏,以身得察於燕。
译文:臣在暗地里观察先王的行为,看到他高出当代一般国君的志向,因此才借着为魏国担任使者出使燕国的机会,燕国献身接受考察。
先王过举,厕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
译文:先王格外抬举臣,先是把臣列入贵宾之中,之后又提拔臣,让臣高居群臣之上,没有和王室中的长辈商量,就任命臣做了亚卿。
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故受令而不辞。
译文:臣自己也缺乏自知之明,自认为按照先王的命令办事,接受先王的教导,就可以幸运地不会让自己获罪,因此接受了先王的命令而没有推辞、谦让。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於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译文:先王对臣发布命令说:“寡人对齐国积怨已久,寡人对齐国的仇恨很深很重,不去衡量燕国国力的虚弱,只想把对齐国报仇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
臣曰:“夫齐,霸国之馀业而最胜之遗事也。练於兵甲,习於战攻。
译文:臣说:“齐国,还保留着天下霸主的余业,又有多次作战取胜的经历。士兵训练有素,熟练地掌握了作战的谋略。
王若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与天下图之,莫若结於赵。
译文:大王如果计划攻打齐国,就必须联合天下诸侯一起对付齐国。若要与天下诸侯图谋齐国,没有比联合赵国更适合的计策了。
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译文:况且淮河以北的地区、原来宋国的土地,是楚国和魏国分别想要得到的地方,赵国假如答应与燕国联合,并约好四个国家同时进攻齐国,那么齐国就可以被彻底击败了。”
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於赵。顾反命,起兵击齐。
译文:先王认为臣说的是对的,准备好了符节派臣向南出使赵国。没过多久,臣就回到燕国向先王复命,接着就出兵进攻齐国。
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
译文:靠着上天的引导,先王的神威,黄河以北的赵国、魏国也派出军队跟着先王全部来到了济水的岸边。济水岸上的军队接到命令攻打齐军,把齐国人打得大败。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
译文:燕国的轻装精锐长驱直入齐国的国都。齐王逃走,躲到了莒城,只有他一人免于身亡;而齐国国都中收藏的珍珠、美玉、金钱、宝贝、战车、兵甲、珍贵的祭祀器具全部被收缴,送回燕国。
齐器设於宁台,大吕陈於元英,故鼎反乎室,蓟丘之植植於汶篁,自五伯已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译文:齐国的祭器摆设在宁台,大吕钟陈列在元英宫;被齐国劫掠的原属于燕国的宝鼎也回到了磿室,蓟丘种植的植物中有从齐国的汶水移植来的竹子,自五霸以来功业没有赶上先王的。
先王以为慊於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
译文:先王觉得自己的意志得到了满足,所以划出土地赏赐给臣,让臣也能够像一个小国诸侯一样。
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承教,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
译文:臣自己没有自知之明,自认为只要接受先王的命令和教导,就可以幸运地不会获罪,所以才接受先王的命令而没有推辞。
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於後世。
译文:臣听说贤德圣明的君主,在功业创建以后不会让其衰落下去,因此能在史书中留下美名;有远见的贤人,在得到美名以后不会让其败坏,因此能被后人称道。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彊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
译文:像先王一样报仇雪恨,平定了拥有万辆兵车的强大国家,没收了齐国八百年来积蓄的财物,到先王离开人世之日;
馀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脩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後世。
译文:留下来的政策教化没有衰败,掌握朝政、担任官职的大臣们,还能够修定法令,慎重地安抚先王庶出的子弟,让恩泽遍及普通百姓,这些都可以拿来教导后世。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译文:臣听说过,善于开创事业的人不一定善于守成,有了良好的开端也不一定有一个好结果。
昔伍子胥说听於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译文:昔日伍子胥的主张被吴王阖闾采纳,所以吴王带兵一直打到楚国的郢都;吴王夫差不认为伍子胥的主张是对的,还赐给伍子胥马革做成的口袋让其自*,使他的尸体漂浮在江面上。
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
译文:吴王夫差不知道伍子胥先前的主张可以用来创建功业,因此让伍子胥沉入江中而不后悔;
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於入江而不化。
译文:伍子胥不能及早了解不同的君主气量各不相同,所以到沉入江里而冤魂不散。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
译文:使自身免于一死,创建功业,使先王的功业得到彰显,是臣的上策。
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译文:遭到诽谤、侮辱的议论,败坏先王的声誉,是臣所害怕的事情。面临难以预测的罪责,把幸免于*身之祸作为个人渔利的机会,这是恪守道义的人所不敢作出的事情。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
译文:臣听说古代的君子,在与人断绝交往时不说对方的坏话;忠心的臣子离开原来的国家,不去洗刷自己污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於君子矣。
译文:臣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是也多次从君子那里得到了教导。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
译文:臣恐怕大王深信侍从所说的谗言,不能体察臣疏远大王的原因,所以大着胆子献上这封信,让大王了解臣的心意,希望大王能够留意。
於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於赵。
译文:燕王收到书信后,封乐毅的儿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于赵国、燕国之间,与燕国重新交好,燕、赵两国都任命乐毅做了客卿。乐毅最后在赵国去世。
乐间居燕三十馀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间。
译文:乐间在燕国定居了三十多年,燕王喜采用相国栗腹的计谋,计划进攻赵国,就问昌国君乐间有什么意见。
乐间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
译文:乐间说:“赵国地处四战之地,赵国的百姓熟习军事,贸然进攻赵国是不可行的。”燕王没有听从乐闲的意见,最终对赵国发动了进攻。
赵使廉颇击之,大破栗腹之军於鄗,禽栗腹、乐乘。
译文:赵王派大将廉颇率军抗击燕国军队,廉颇率军在鄗邑大败栗腹所率领的燕国军队,俘虏了栗腹、乐乘。
乐乘者,乐间之宗也。於是乐间奔赵,赵遂围燕。燕重割地以与赵和,赵乃解而去。
译文:乐乘是乐间的族人。乐间于是选择投奔了赵国,赵国趁胜派兵包围了燕国。燕国割让了大片的土地来跟赵国讲和,赵国军队这才解除了对燕国的包围,然后撤兵。
燕王恨不用乐间,乐间既在赵,乃遗乐间书曰:“纣之时,箕子不用,犯谏不怠,以冀其听;
译文:燕王悔恨自己没有听取乐间的劝说,但乐间已经到了赵国,燕王就给乐间写了一封信,说:“商纣王在位时,箕子没有受到重用,但是他坚持不懈地冒犯纣王,直言进谏,希望纣王能够听从自己的意见;
商容不达,身祇辱焉,以冀其变。及民志不入,狱囚自出,然後二子退隐。
译文:商容由于劝谏纣王而遭受贬谪,受到这样大的侮辱,还是希望纣王能够改变。直到百姓不再拥戴纣王,监狱里的囚犯主动想办法逃走时,箕子、商容两个人才辞去官职隐居。
故纣负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圣之名。何者?其忧患之尽矣。
译文:因此商纣王背负凶暴、残忍的恶名,箕子、商容两个人却没有失去忠诚、圣贤的名声。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竭尽了作为臣子的忧虑和担心。
今寡人虽愚,不若纣之暴也;燕民虽乱,不若殷民之甚也。
译文:现在寡人即使有些愚钝,但也不像纣王那么凶暴、残忍;燕国百姓即使不安定,但也不像商朝的百姓那么严重。
室有语,不相尽,以告邻里。二者,寡人不为君取也。”
译文:家庭内部发生争吵,彼此都没有说出自己的全部想法,却把这件事情告诉邻居。这两种做法,寡人认为是不可取的。”
乐间、乐乘怨燕不听其计,二人卒留赵。赵封乐乘为武襄君。
译文:乐间、乐乘抱怨燕王没有听取他们的意见,两人最终还是留在了赵国。赵王封乐乘做了武襄君。
其明年,乐乘、廉颇为赵围燕,燕重礼以和,乃解。
译文:乐间、乐乘投奔赵国的第二年,乐乘、廉颇为赵国率军攻打燕国,燕国派人带着丰厚的礼物与赵国求和,赵国军队才解除了对燕国的围困。
後五岁,赵孝成王卒。襄王使乐乘代廉颇。
译文:又过了五年,赵国的孝成王去世。赵悼襄王命乐乘取代廉颇的职务。
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其後十六年而秦灭赵。
译文:廉颇不接受王命,便带兵进攻乐乘,乐乘战败逃走,廉颇也因此逃到了魏国。又过了十六年以后,秦国出兵灭掉了赵国。
其後二十馀年,高帝过赵,问:“乐毅有後世乎?”对曰:“有乐叔。”
译文:又过了二十多年,汉高帝刘邦途经赵国故地时,问身边的人说:“乐毅还有后人吗?”有人回答汉高帝说:“有个名叫乐叔的是其后裔。”
高帝封之乐卿,号曰华成君。华成君,乐毅之孙也。
译文:汉高帝便把乐卿县赐给乐叔做封地,封号为华成君。华成君乐叔,是乐毅之孙。
而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
译文:乐毅的家族中还有乐瑕公、乐臣公,在赵国即将被秦国灭亡之际,逃到了齐国的高密。
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於齐,称贤师。
译文:乐臣公擅长钻研黄老学说,在齐国的名气很大,人们都称其为贤师。
太史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
译文:太史公说:当初,齐国人蒯通以及主父偃在阅读乐毅写给燕惠王的回信时,都曾经忍不住放下书信掉眼泪。
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
译文:乐臣公在学习黄老学说时,他的宗师被称为河上丈人,人们都不知道河上丈人是哪里人。
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xī)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於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译文:河上丈人把学问教给了安期生,安期生把学问教给了毛翕公,毛翕公把学问教给了乐瑕公,乐瑕公把学问教给了乐臣公,乐臣公又把学问教给了盖公。盖公在齐国的高密、胶西一带讲学授徒,是相国曹参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