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大概意思说,裴旻在一次表演中,把剑抛向十丈之外的高空,然后拿起剑鞘去接高空落下来的剑,整柄剑正好能一毫不差地接住,达到剑鞘合一的境界,周围上千名观众被惊吓出一身冷汗,面面相觑。
身怀绝技的裴旻如果真是李白的师父,想必李白的剑术差不到哪里去。但遗憾的是,没有历史记载能证明是裴旻教授了李白的剑术,我们只能从其它文字中来评判李白的武艺到底怎么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李白会剑术,并且水平不差。
《全唐诗》中所收录的李白所有诗歌里,“剑”字出现频率很高,超过了100次,如果李白不会剑术,没有必要如此大张旗鼓地描述剑。
在李白关于剑的所有诗歌里,最有名的无疑是《侠客行》,全诗如下: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李白
此诗写于744年,表达了李白对古代名侠的仰慕,对侠客生活的无限向往。这时期的唐朝,胡人的尚武风气深刻影响了中原地区,男女老少都非常崇拜游侠,尤其青少年男子对游侠更是崇拜得五体投地,“融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是这时期的历史写照。
李白处在这样的时代,况且此时他才43岁,还处在豪情壮志没有消退的年纪,自然会对侠客生活充满敬意,有感而发就不以为奇了。
事实上,李白从15岁开始学习剑术,经过10年磨练,到24岁时已经学有所成,便背上一柄长剑,开始了行走江湖的计划。他先从家乡陇西成纪一路南下进入四川,再从四川进入湖北、湖南,再从这两地北上进入河南,再从河南西行进入陕西关中,最终目的地是京城长安。那些好朋友李邕,孟浩然,高适,岑夫子,元丹丘,贺知章,怀素,杜甫等人,都是他在行走江湖时结识的。
李白孤身一人闯荡江湖,若是没有武艺和佩剑用来防身,肯定寸步难行,所以,李白会剑术不是空穴来风。
在行走江湖期间,李白虽然没有像当今影视剧中的大侠那样打抱不平,惩恶扬善,匡扶正义,但他还是以身作则,把“仗义”二字体现得一览无余,尤其对待朋友,更是如此。
李白
《全唐书》上有这样一则故事,游历四川期间,李白结识了一个好朋友吴指南,由于二人性情相投,准备结伴去湖南洞庭湖一带游玩。没想到刚到洞庭湖不久,朋友身染重病撒手人寰,李白嚎啕大哭完,由于所带银子即将花完,没有足够运费把朋友的尸身运回去安葬,只能在洞庭湖旁边找了一块土坡,挖了一个坑,草草把朋友埋葬。
没有顺利安葬朋友,成了李白心里一个无法抹去的伤痛。三年后,李白再次来到洞庭湖,找到临时埋葬朋友的地方,小心翼翼把朋友尸骨挖出来,然后清理干净,装进自己包袱,挎在肩上,乘船离开洞庭湖所在地岳阳,来到江夏(武汉),向江夏朋友借钱,才正式安葬了朋友。面对这样轻财仗义的李白,我们怎么能不喜爱他,敬佩他呢?
除过拥有卓尔不群的诗歌才华,义薄云天的品质之外,实际上,李白还有一处人格魅力,不得不让我们肃然起敬。那就是光明磊落,不同流俗,不卑不屈的精神气概。
这样的人格魅力,集中体现在742年至743年,李白在长安任职翰林学士期间。翰林学士如同皇帝的御用文人,需要陪伴在皇帝左右,为皇帝写一些娱乐性诗文,让皇帝龙颜大悦是主要职责。
李太白集
这种工作持续了一年有余,心高气傲、刚正不阿的李白,最终还是厌倦了,觉得写这些诗文纯粹是浪费生命,却又找不到合适的借口来辞官,所以,就整日以酒为伴,把自己喝的东倒西歪,面对唐玄宗的召见,常常装疯卖傻,置若罔闻。
唐玄宗身边的红人高力士亲自来请,李白依然无动于衷,甚至当众羞辱高力士,就这样,李白被赶出了皇宫。
走出皇宫,李白一身轻松,仿佛找回了昔日的自由,又开始了自己的漫游生活。第二年春季,漫游到吴越境内的天姥山一带,李白作了那首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把自己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历代文人士大夫最珍贵的人格魅力,有时比生命还重要,李白从来没有丢失它,为自己的魅力又增添了重要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