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日本茶道大成的千利休,在其传书《南方录》开宗明义指出:宗易云,茶事之茶汤以佛法为第一,修行得道事也。以家居结构、饮食珍味为乐乃俗事之乐也。如若无家,饮食饥饿之事也。此佛之教,茶汤之本意也。小茶席的茶道首先须秉持佛法,进德修业以求悟道,住在豪宅吃山珍海味美食的种种享受,获得的愉悦是世俗的、官能的享受。住屋只要能遮风挡雨,吃饭只求不饥饿的程度,便是佛陀的教义,更是茶道的本意。认为茶道的本质是佛法之现象表现,修行茶道便能得到,亦能获得解脱之道。千利休的高徒山上宗二在《山上宗二记》中记载着:茶汤出于禅宗,因此全然是僧侣之行也,珠光、绍鸥皆禅宗。茶道是从禅宗而来,回归以心为根源的茶道,以禅宗为依归,做为禅宗的行为准则。珠光、绍鸥都是禅宗的门徒。寂庵宗泽《禅茶录》也明确以茶与禅之间的关系为课题,《茶事以禅道为宗》,以体用赋予茶与禅的意味,以一心不乱的空寂为主体,肢体举止为用,茶事之行为皆显佛心之教诲。然而贯彻茶禅一味最彻底的应属千利休孙子千宗旦。他在《茶禅同一味》的著述中提到,如何借由茶道修行以达心悟自省,文中说道:
借由茶事求得自性功夫,别无他法,只要静心专注集中意志力,一心使用茶器而进入三昧的境界。如使用茶杓时,全神贯注于茶杓,无其他念头,放下茶杓时,以敬物的态度将之安放原处,其他器具之使用也一样。再者,使用的器具放妥后,缩手之际,不可松懈,应以相同心情移到下一个使用的器具。点茶如能随着器物的变化,精神维持不变,连贯一气,就是深得点茶三昧了。
“三昧”是禅定功夫的一种,如操作茶勺时,全然专注其心于茶杓,将自身与茶勺融为一体,要做到毫无自体的主体性,便是进入三昧境了。有人认为日本茶道过于重视仪式,过于讲究操作的过程,虽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却偋弃了味觉品尝的愉悦,笔者认为虽然喝茶饮的是茶汤本质,但通过严谨的态度,敬器、敬人的精神,可让人静心品茗,进而敬天、敬地以感恩惜福的心境对待人事物,这就是茶道的基本精神与核心价值。
日本的“茶道”一词在千利休所著《南方录》“觉书”中开始普遍化使用,然而一般而言依然沿袭自中国,称之为“茶汤”。茶道是一种茶叙的仪式,自古以来日本称之为茶汤,而喝茶的叙会则称为茶会。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说:日本的武士道是“死的艺术”,而茶道则是日本孜孜以求的“生的艺术。”日本茶道将茶事与茶人的生命相关连,在茶道中展现艺术、完善生命,将世俗饮馔之事提升至一种纯粹而唯美的信仰。
729年,日本圣武天皇曾召百僧,讲经赐茶,并派高僧到中国学习佛经,805 年最澄禅师赴中国天台山国清寺留学,回国时携回天台宗经论疏记及佛教经典,同时也将茶种带回台麓山种植,后来空海和尚也到中国取经带回茶籽,所以最澄禅师与空海禅师可说是日本栽茶的始祖。日本饮茶,是于奈良时代通过遣唐使与僧侣将中国饮茶习惯正式传入,后因遣唐使废止而一度中断,直到谦仓时期日本禅师荣西渡宋归国再次带回茶种与茶具,加上《吃茶养生记》的付梓,根据中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定饮茶仪式,大力阐扬饮茶的好处,兴起新的农业形态,开始扩充茶园、著名产地竞相栽种茶树,书中提到:贵哉茶乎,上通诸天境界,下资人伦矣。诸药各为一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而已。称“茶”是上天的恩物,圣药的本源,使茶迅速在国内流行开来。当时更兴起了仿宋的“斗茶”,后来演变成赌博性质,从荣西禅师提倡饮茶养生,到斗茶歪风兴起,曾一度引发知识分子的担忧。
其后村田珠光简化了当时的茶室,舍去华丽与雕饰,还原到一种质朴的感受,改在四个半榻榻米大的小房间举行茶会,依禅宗质朴沉稳寂静的饮茶方式,制定“茶法”,这就是“草庵茶法”,珠光也因此被尊称为日本茶道祖师。完成珠光理想的“草庵茶道”是武野绍鸥。绍鸥采用田舍风“地炉”的设计,建筑“草庵式”茶室,使用日本在地茶具,在质朴中满足于不足,培养真诚的待客之道,绍鸥认为“正直”、“谨慎”、“不骄慢”就是“空寂”。接着千利休更进一步创立“草庵式小茶席”,将这份质朴的感受更完整化的体现在的意境与事物上,完成了“侘茶”以贯彻绍鸥的茶道思想,自此日本饮茶习惯再度盛行。
而日本饮茶习惯正式确立形式制度,建立“茶道”精神,是在安土桃山时代的千利休出现之后。利休时代是日本茶道风气鼎盛的时代,上至公卿贵族武士,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喜爱茶。日本茶道建筑分为室内和室外两个空间茶庭。茶室,其用意是让客人先行至茶庭放松心情,再进入茶室享用茶汤。茶庭又称“露地”,这称呼是由千利休创立,用意是让客人在茶庭静心涤荡世俗欲念,启发清净自性以培养进入茶道世界的情绪。千利休订定“和”、“敬”、“清”、“寂”四规,此乃茶道之精髓,“和”、“敬”指的是主人与客人之间应具备的精神。《茶经—六之饮》云: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 说的是茶汤如做得好,品饮起来珍鲜馥烈,芳香无比,一“则”茶末只煮三碗,茶汤才能鲜爽浓烈,较次的是煮五碗,如果五位客人便煮三碗分饮,七位客人便煮五碗均分。品饮时互相谦让,“和”、“敬”精神很自然贯穿整个品饮过程。“清”、“寂”也写作“静”、“寂”,是一种审美观,这种美体现在“侘”字上,有寂寞、孤独、郁闷的意思。
九松真一是真正落实日本茶道理念的实践者,他将茶道特有的“闲寂精神”与禅结合,呈现了七种美学属性。此即为“不均齐”、“简素”、“枯槁”、“自然”、“幽玄”、“脱俗”与“静寂”。 197 意味面对现实的不完美,能够欣赏缺陷。“清”、“寂”是要求茶室及茶庭应保持清静的环境和氛围,沉稳、安静、平和、内性自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元素,从茶道仪式的开始到结束,以静为旨,在无言的静寂中展露,以求得悟,感知唯美,从静中品味动美。茶会以一期一会的心境呈现,实质上就是佛教所说无常的概念,将茶会视为一世一度,用心对待,主客之间心心相映,以礼对待。因为一生只有一次一起喝茶的机会,所以喝的每一口茶都抱着感激的心,格外珍惜,这就是一期一会的概念。
宋代的点茶法带入日本后,演化成今日的抹茶文化,但宋代“末茶”工艺早已失传,现今所见“抹茶”是按日本抹茶标准和工艺生产的现代抹茶,日本茶业中央会对抹茶的定义是由覆蓋栽培的茶叶鲜叶,未经揉捻直接干燥制成茶叶,经石磨碾磨后制成的极细粉才可被冠上“抹茶”的名字,其他所有粉末状的茶叶,都只能叫做“粉末条”。唐宋时期的喝茶方式,是用一只茶碗,将茶叶放入碗中,用类似竹刷子的茶筅,再将茶末置入碗里打出泡沫饮用,即是今日抹茶道的滥觞。而日本禅师传习了这种茶道,也从中国带回一些茶碗回日本,当时这些茶碗并不称“天目茶碗”一般通称为黑釉、建盏、或星盏。但因日本禅师是从中国浙江、安徽边界天目山附近的禅寺将茶碗代带回日本,所以就称为这些茶碗为“天目茶碗”。荣西禅师从中国天目山带回的建盏,现今日本称为“天目碗”,日本抹茶道在千利休推动“清”、“敬”、“和” 、“寂”的茶道精神下,逐渐舍弃追逐推崇唐代茶器的局面,发展了属于的日式风格的茶器,自此日本的在地作家开始受到瞩目,日式风格茶器也开始发展出简约质朴富于精神层次的茶器,与中国茶器的釉药色泽和造形有着明显不同的辨识度。
日本茶道受禅宗影响很大,村田珠光在 15 世纪后期提出“侘茶”的观点,创造了草庵堂,为茶道订下形式和内涵的概念,称为日本茶道始祖。自此茶、禅合一的茶道才真正出现。建立“侘数寄”茶道,是热爱不完整,残缺不全平凡的茶具的意思。主张通过修行领悟茶道的内在精神,是日本最早的茶道思维概念,即崇尚幽静简寂的喝茶风气。茶圣千利休指导乐长次郎烧制“乐烧茶碗”时,结合禅宗思想将茶碗提升至“侘寂”的精神层次,乐烧茶碗历经了近百年的历史,至今仍影响着近代许多烧制茶碗的陶艺家。茶具延续唐代器物作风,有了备前烧及信乐烧等和物,欣赏角度亦由崇尚华丽,转为幽静寂简的残缺美学概念,珠光之前人们以唐物为贵,茶具上讲究华美精致,追求奢侈华丽,而珠光提倡清贫简朴,认为黑色陶器色彩幽暗,具有朴素、清寂之美,以此质朴茶具真心诚意待客既有审美涵养,也具道德情操,这种观念思想来自于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