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类文体的概说、要求
第一、记叙类文体的概说。
1,记叙类文体通常称为“记叙文”,也称为“纪叙文”、“记载文”、“叙述文”、“记事文”,是文体的基本类型之一。
2、从广义上讲,记叙文是指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主要内容为写人、记事、绘景、状物,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文体。
3、记叙文类型多样,包括我们古代的一些文体样式,如记、传、序、表、志、祭文等,也包括现当代的许多文体样式如消息、通讯、简报、特写,这四种都属于新闻的体裁范畴。游记、散文、日记、回忆录、人物传记等,都是今天常见常用的记叙文体样式。
第二、记叙文体的基本要求。
1、记叙文有六个要素:即人物、地点、时间、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要求在写作中有所体现。无论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
2、讲究真实性:这是一种社会真实,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真实有着本质的区别。
3、文体灵活多样: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但往往也间有描写、抒情和议论,不可能有截然的划分。它是一种形式灵活、写法尽可能多样的文体。
4、线索清楚突出: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绾联材料、统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
5、人称要全文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记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记述,都要通篇一贯,一般不宜随意转换,否则就容易造成混乱。
记叙文体的写作手法 ——叙述
第三、记叙文体的写作手法 。
(一)叙述 :叙述指的是按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先后次序进行表述。
1、顺叙:按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自然序列,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的进程,人物活动的次序或事件的始末进行叙述,这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叙述方法。
特征:它循着事物发展的程序,符合人们的接受心理和阅读习惯,便于把叙述内容表述得条理清楚,自然顺畅。运用顺叙要区分主次,讲究详略,注意疏密相间,防止平铺直叙。
2、倒叙:是先把叙述事件的结局或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个突出片断提到前边来写,然后再按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展开叙述,传统上称为"倒插笔"。
特征:倒叙强调了事件结果或高潮,容易造成悬念,形成波澜,引人入胜。
3、插叙:是在叙述过程中,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插入相关的事情或必要的解说,插叙结束后,仍回到叙述主线上来。特征:
(1)、插叙的内容可以是对往事的回忆联想,可以是对某些情况的诠释说明,还可以是对人物,事件,背景的介绍。
(2)、插叙补充丰富了人物,事件及背景,使文章内容得以充实,叙述曲折,形成断续变化,使行文错落有致。
4、补叙:在叙述过程中对前文涉及的某些事物和情况作必要的补充,交待。
特征:补叙的作用在于对前文所设伏笔作出回应,或对前文中有意留下的接榫处予以弥合。补叙,可以使内容完整充实,情节结构完善,使记叙周严,不留破绽。
5、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特征:
(1)、对那些紧系于同一主干事件中的分支进行叙述时,多采用交叉叙述,这可以把头绪纷繁的人与事表现得有条不紊,并且突出了紧张气氛,增强了表达效果。
(2)、对那些联系不甚紧密,而又由同一主线贯穿的几个人,事,物进行叙述时,则多采用齐头并进的平行叙述,这可以把平行发展的事件交代得眉目清楚,显得从容不迫,而读者则可以同时看到平行的各个事件,从而获得立体的感受。
6、直接叙述: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面对面的对话。说话人应当站在自己的角度,用第一人称跟听话人表述自己的意思。这时候,听话人相对于说话人而言,是第二人称。
特征:说话人所说出的每一个字、词、句,都是说话内容,应当用引号引起来,表示直接引用说话人的说话内容。
7、间接叙述:间接叙述是说话人转述别人的话给听话人听。
特征:说话人应当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将转述的内容以第三人称的口气说给听话人听。因为是转述别人的话,不是说话人本人的说话内容,所以不能用引号引起来。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描写
(二)描写:就是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把表述对象的状态,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它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表述方法,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之一。
1、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行为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侧面反映了人物的品行。
(1)、进行肖像描写,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去写,不能每写到人就必写人的肖像。写肖像的高要求是刻画性格、显示灵魂,善于细致地精确地描绘人物外貌最富特征的部分,而舍弃与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外貌无关的其它东西。
(2)、外貌描写切忌公式化、脸谱化。一般情况下,"人如其面"。然而人的内心与外貌并不总是一致的,外表漂亮不一定心灵美,而且,"知人知面不知心",必须严格地尊重生活的真实。
2、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当然,心理描写还可以细腻、生动、真实地展示人物的心路历程,从而更好地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1)、写心理活动,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心理活动,而不能为心理描写而进行心理描写。如大雪寒天里,一般人想的是驱寒取暖,快出太阳;这是人本能的常态的要求。可是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就不一定如此想。
(2)、写心理活动,要防止左一个心理活动,右一个心理活动。只有在关键的情节、动作、表情出现时,才伴之以心理描写。
(3)、写心理活动,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3、动作描写: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人物自身在矛盾斗争中的行动,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的描写。
(1)、人物性格应当从他自己的动作里流露出来。
(2)、人物的行动应当经过选择,足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因此描写人物动作的目的就应十分明确。
(3)、要注意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所谓生动性,指的是作者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所谓典型性,则指的是作者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4、环境描写: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是指对人物与之发生直接关系的那种外界条件、社会和自然的描写。
(1)、景物描写:是指对周围景物本身的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每一个地方,都少不了景物。对景物展开描写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突出重点人物的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做到情景交融;可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2)、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写景衬托人物心情;写景点明时令、地点;写景表现人物关系;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3)、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进行社会环境描写,要努力画好"风俗画"。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抒情
(三)、抒情:表达情思,抒发情感。 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1、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一切景语皆情语。
2、触景生情:是指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发为感叹述怀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
3、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4、咏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它与咏物寓情的区别是:咏物寓情只状物,不直接抒情;以状物代替抒情;咏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因物生情,有感而发。
5、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
6、融情于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以含情之笔说理,以明理之言诉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7、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
第四、记叙文的结尾。
1、自然收束式。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
2、首尾呼应式。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3、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4、名言警句式。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5、抒情议论式。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 文的写作。
《阅读与写作》——金振邦教授主编
/作品图片源于网络
/作品为自己备课节选部分
注:作品资料源于《阅读与写作》,由金振邦教授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