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绝对是评书,电视剧的红人
包拯绝对是评书还有电视剧的红人。包拯出现过的评书包括《包公案》,《三侠五义》,《七侠五义》,《白眉大侠》,田连元《龙图公案》,单田芳《龙图奇案》。电视剧和电影里出现过包拯的就更多了,《包青天》就有好几部,《少年包青天》也有三部120集,还有什么《开封奇谭》《开封府》《大宋奇案》,以及会武功的包青天《神探包青天》等等不下几十部。
在几乎所有的评书,电视剧里,几乎都提到一个词,那就是包相爷,似乎包拯就是大宋四帝仁宗(评书中一般对宋朝皇帝前加个第几个的数字,以便于理解,宋仁宗赵祯是第四任皇帝,所以常在评书中称为四帝)皇帝下的丞相,大权独揽。甚至在《三侠五义》,《白眉大侠》这种跨度将近40年期间的书里,包拯也一直是丞相。似乎包拯一做官就是丞相,并且整个仁宗朝也都是他在做皇帝似的。
可是当我在史书以及网上寻找宋朝丞相的人员名单时,却查不到包拯做丞相的记录!
这就有点难过了,全国老百姓都熟知的包相爷竟然不是丞相。多少让人有点难以接受。
宋朝的官制
要探究包青天的相爷问题,我们先看下宋朝的官制。
在宋朝,其实没有丞相这一的职权名称,早在南北朝的时候,基本上就撤销了丞相。在唐朝主要是以中书省中书令行丞相职权。宰相呢,其实是一直都没有这样的官职,只是把全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在民间概括的称为宰相而已。
宋朝的官制比较混乱
在宋朝呢,北宋前期,什么三省六部虽然也有,但是都是虚的,没有什么职权,掌行政职权的是“同平章事”,在当时,皇帝下边分为政事堂,也叫中书门下,管行政,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职称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也称为“执政”。还有枢密院,管军事,长官司是枢密使和枢密副使。御史台管考察,弹骇一类的事情。当然了,不同的皇帝,不尽相同,不同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比如说,枢密院上边还有可能设太尉(大家熟知的高俅就是)来管制。
虽然比较乱,但是总的来说,我们就看包拯有没有当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样的正职宰相,或者参知政事这样的副职。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相爷了。简单来看,如下图所示:
包拯的经历
包拯的官做的也算够大,所以呢,在《宋史》中有记录《宋史-列传》第七十五卷就是包拯,另外,包拯的墓志铭在1973年出土,对包拯的生平也有描述。
在包拯的墓志铭上,我们发现了这样的一段话
宋故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谥孝肃包公墓志铭并序
枢密副使、朝散大夫、左谏议大夫、骑都尉、濮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吴奎纂。
朝奉郎、尚书屯田员外郎、知国子监书学兼篆石经、同判登闻鼓院,上骑教尉、赐绯鱼袋杨南仲书。
这几段话,大概的把包拯所任过的最高官职都写了一下。枢密副使应该是他任过的最高职位。而其他的开国侯啥的,只是一个名誉称号,可以多领些工资,并无实际的权力,包括赠礼部尚书,这是死后赐的,只是为了给他的家人多一些补偿而已。
包拯主要的当官经历都是在宋仁宗一朝,宋仁宗一共当了四十二年皇帝。包拯当官只当了25年。
包拯生于公元999年,当时是宋真宗时期,他是1027年(宋仁宗天圣五年,宋仁宗)考中了进士,时年29岁(宋朝是按虚岁来计的),这一年的进士榜可以称得上是两宋“第一榜”,这一榜出了相当多的牛人。其中,官至宰执者多达7人,包括文彦博、韩琦都是两任宰相之人。包拯出于这一榜,可以说即好也不好,好的是,官场上,会有比较多的朋友帮忙,坏的的,有太多的牛人,他在官场上,可就显不出什么了。
包拯考中了进士,先是当了现江西地界的一个知县,但是他的父母却不乐意让他离开,于是,包拯就辞官,一直守到父母去世,然后守孝多年。第一次的官场非常简短。
后来直到1937年(仁宗景祐四年,宋仁宗这时当皇帝已经16年了),这一年包拯都39了。开始再次出仕,先是当天长(在安徽)知县。几年后任端州(广东肇庆,就是端砚的产地)知府(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市长)。
到了公元1043年(宋仁宗庆历3年,当皇帝的第22年),包拯进入了中央,任监察御史。包拯刚正不阿,四处开炮的劲头来了。把官员们弹劾个溜够,并且还经常抓住细小的问题不放。就这样,得罪了一批人,幸得有自己一帮同榜的同僚关照,才不至有事。
然后包拯又出使过辽国,还对边关建设提意见。当转运使,上秦废除原来的官员强加给百姓的赋税。等等,总之,他去那里,刚正不阿的风格就带到那里,那里的百姓就获利,说是包青天,真的不为过啊。
到了1050年(仁宗皇祐二年,仁宗改年号比较多啊,谁让人家活的长呢),包拯受任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这一次,包拯更加的刚直了,直接把弹骇的矛头指向了核心权力层。
有一次,仁宗宠妃张氏,给伯父要个官职,然后被包拯激烈的反对,带着七名言官和皇帝辩论,唾沫星子都飞到了仁宗赵祯脸上,赵祯用衣袖搜擦脸,一边继续听包拯说。最后只能撤消任命,回头和张氏说:”你只知道要官,你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
1056年,嘉祐元年十二月,包拯被召回京城,权知开封府,这相当于首都直辖市的市委*啊。这也是后来评书里常说的开封府尹的由来。但是这个时间并不长,2年后,他就升了,御史中丞。还是言官。
包拯做的最大的官,是1061年(嘉祐六年)三月,升任给事中,正式担任三司使。 数日后,拜枢密副使。而这已经他人生的暮年了。因为第二年,他就因病死在了任上。
枢密副使是军权的副职,这个职位一般来说,相当于和副宰相参知政事相当,但是在宋朝,武官的品级明显是要低于文官的。所以,这个职位和副宰相,其实也是有差距的。在包拯当枢密副使的时期,真正的宰相是文彦博。至于御史,虽然在名义上也是皇帝直管,但是品级更低。和宰相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综合来说,包拯最多也就是干了一两年和副宰相级别差不多的官。包拯为官25年,在京的时间,其实远低于在外的时间,高级有实权的时间(比如权知开封,枢密副使)也不过是三五年的时间。 当地方官审案子的时间,也实也没几年。但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成为百姓心中的偶像。
题外话,朋友圈的力量
包拯为官,一生刚正,还能青云直上,离不开仁宗赵祯的宽仁与知人善任。仁宗朝,名臣辈出,国家相对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当然,还与之前说过的包拯那一榜名人辈出有关,全是关系啊。不仅如此,包拯与文彦博还是儿女亲家(包拯的女儿嫁给了文彦博的儿子),与另一个宰相韩琦同样私交甚笃。有这两位超级大佬罩着,包拯基本上就免除了后顾之忧,可以刚正不阿,四处开炮, 。
到最后,前有欧阳修不停指斥,后有胡宿使劲弹劾,还是不能阻挡包拯的高升脚步。
在晚年三司使任上,好巧不巧的,还发生了两起兵变,均与军队补给有关,虽然包拯不是主要责任,但也应负连带责任,所以包拯一度很是担忧。但他的官运并未因此受影响,反而在一年后晋升为枢密副使。
朋友圈有多重要,这次神秘升迁就是证明。
包拯是咋出名的
包拯虽然在几任知县,以及天封府尹也曾断过一些案子,但断案确实不多,远没有他做御史弹骇人的时间长。
其实在宋代,包拯其实并不出名。
时间推进到了元代,政治黑暗,人民期待清官,元杂曲里大量包公戏流传,保存下来的有完整剧本的清官断案戏有十六七种,其中包拯断案的就有十一种之多,有无名氏的《陈州粜米》、《合同文字》、《神奴儿》、《盆儿鬼》,关汉卿的《蝴蝶梦》、《鲁斋郎》,郑廷玉的《包待制智勘后庭花》,李行道的《灰阑记》,曾瑞卿的《留鞋记》,武汉臣的《生金阁》,还有一种是科白不全的《张千替*妻》。
元杂曲中,包拯被塑造成半人半神、可以上天入地的判官形象。主持正义又无所不能的包拯,体现了人们对清明政治的渴望和期待。同时也是百姓对黑暗现实不满的一种心理幻想。
而到了明朝,因为小说的盛行,于是,《包公案》《三侠五义》等改编自元杂剧的各种文学就出现了,把包拯就塑造成了现在的清官形象。甚至把包拯说成了直任宰相四十年的大宋第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