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的翻译,寄山友长孙栖峤的翻译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12-31 21:30:56

【原文】

杵臼①,一曰碓②,惟恒用者佳。

【注释】

①杵臼:杵和臼,捣物用的一种器具。

②碓:捣物用的石臼。

【翻译】

杵臼,又叫碓,用于捣茶的杵臼是最好的。

【延伸阅读】

据记载,杵臼的使用历史非常久远,在新石器时代便出现了这种器具。它最初用于捣杵粮食,后来用途越来越广泛,种类名称也越来越多,有研钵、乳钵、擂钵。在民间,它的类型有舂米桶、捣药罐、蒜臼子。

古籍中,使用这种器具的记载有很多。《汉书·楚元王刘交传》中记载:“二人谏,不听,胥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碓舂于市。”《南史·宋纪上·武帝》中记载:“明日复至洲,里闻有杵臼声,往觇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于榛中捣药。”唐代诗人张籍在《太白老人》中写道:“洞里仙家常独往,壶中灵药自为名。春泉四面绕茅屋,日日唯闻杵臼声。”

红楼梦》中,乳钵也是大观园中经常使用的工具。该书的第四十二回写薛宝钗为贾惜春作画列出工具清单,其中就有“大小乳钵四个”;在第二十八回里,王熙凤说:“我没法儿,把两枝珠花儿现拆了给他,还要了一块三尺上用大红纱去,乳钵乳了隔面子呢。”她口中“乳钵乳了隔面子”,就比较形象地说明了乳钵的用法:为了治病配药的需要,先用乳钵将珍珠磨成细末,然后再用纱布“隔”(筛取)出更为精细的珍珠粉。

杵臼,不仅中国有,其它国家也有。比如简单的蒜臼子,世界各地都有类似器具,不过多了一些民族特色而已。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的翻译,寄山友长孙栖峤的翻译(5)

【原文】

规,一曰模,一曰棬①。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承,一曰台,一曰砧②。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檐③,一曰衣。以油绢④或雨衫⑤、单服⑥败者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规置檐上,以造茶也。茶成,举而易之。

【注释】

①棬:用曲木制成的一种器具,类似升或盂。

②砧:垫在下面的一种器具。

③檐:古同“簷”。覆盖物四周伸出的边沿部分。此处指铺在砧上隔离砧和茶饼,以便拿起茶饼的布。

④油绢:抹有桐油或其他干性油的丝织品,防水性能极好。

⑤雨衫:下雨时穿的一种衣衫,可防雨,俗称雨衣。

⑥单服:衣服少而薄。

【翻译】

规,又称模,或称棬。用铁制成,有圆形、方形,还有花一样的形状。承,又称台,或称砧。用石头制成,假如用槐树、桑树来做,就要把树木半埋于土中,使其不能摇动。檐,又称衣,用油绢、坏了的雨衣或单衣做成。将“檐”放在“承”上,“模”放在“檐”上,就可用来制造饼茶。茶饼压成后,拿起来,再换一个继续做。

【延伸阅读】

“规”“承”“檐”是唐代制茶第四道工序“拍茶”中所用到的几种物品。蒸熟的茶菁在没有凉却之前,要赶紧放到杵臼中捣烂。把茶菁捣成茶泥状后,就要倒入“规”中,然后加以重力拍击,使之成一定形状,此道程序谓之“拍茶”。规,也就是制作团茶的模具,通常是用铁铸造而成,木质模具不太常用。模子的形状有很多种,决定了团茶的造型。

在拍茶时,茶模的下面要放檐布,这种布褶纹很细,表面非常光滑。它的作用是在茶泥被击打坚实紧密并完全凝固后,可以轻而易举地拉起檐布取出团茶,然后拿去晾晒。据文献记载,早在周代,人们就用草来制作雨衣了,《诗经·小雅·无羊》中就有“尔牧来思,何蓑何笠”的句子,后来比蓑衣更为进步的雨衣,是用丝绢类的纺织品,涂上油后制成的,应该就是陆羽所说的可做檐布的雨衣。

檐布之下要放“承”——就是在击打茶团时的承重器具。它必须牢固,以将茶模固定其上而不至于滑动。这种器具和砧板的作用很相似。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的翻译,寄山友长孙栖峤的翻译(6)

【原文】

芘莉①,一曰嬴子②,一曰篣筤③。以二小竹,长三尺,躯二尺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阔二尺,以列茶也。

【注释】

①芘莉:芘和莉本是两种草名,这里指用草编织而成的一种列茶器具。

②嬴子:筐笼一类的竹编器具。嬴,通“籝”。

③篣筤:篣和筤义同芘莉,是两种竹名。这里指竹编的一种列茶器具,类似于笼、盘和箕。

【翻译】

芘莉,又称籝或篣筤。用三尺长的两根小竹竿,制成全长两尺五寸,手柄长五寸,宽两尺的工具。用竹篾织成,方眼,类似于菜农常用的土筛,宽二尺,用来放置茶饼。

【延伸阅读】

芘莉属于筛子的一种,筛子是我国传统常用的一种器具,它的形式多样,用途广泛。筛子一般用竹子或金属编制而成,底部有孔,疏密程度不一,可做分选物品之用,也可在其上晾晒物品。

筛子这种器具和中国传统的茶、酒联系都非常密切,晾晒茶饼的时候要用芘莉,喝酒的时候也会“筛”一下再饮用。《后汉书·马援传》中就有“援乃击牛酾酒,劳飨军士”的记载,这里的“酾”和“筛”同义,唐人李贤为这句话作注:“酾,犹滤也。”要筛的酒一般是浊酒,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烧酒。中国古代一般用发酵法做压榨酒而不用蒸馏法酿酒。酒的酒糟和酒液混合在一起,喝酒的时候需要过滤。许多古代典籍中记录了这种筛酒和饮酒的方式,《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写道:“两个老婆子蹲在外面火盆上筛酒。”《金瓶梅词话》写潘金莲与武松对饮:“妇人又筛了一杯,武松却筛一杯递与妇人,连筛了三四杯饮过。”

当然,除了晒团茶,或者筛酒,在农业活动中,土筛还可以筛粮食;在建筑上,还有特制筛土的筛子——《汉书·贾山传》中就有“筛土筑阿房之宫”的记载。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的翻译,寄山友长孙栖峤的翻译(7)

【原文】

棨①,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注释】

①棨:这里指在茶饼上钻洞用的锥刀。

【翻译】

棨,又称锥刀,柄是由坚实的木料做成,给饼茶穿洞用。

【延伸阅读】

棨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用木头做的通行证,形状和它们相似;二是指旧时官员出行的仗仪,用木头做成。陆羽所说的棨是一种顶端锐利的钻孔锥刀,它除了穿茶饼,还可以用来修鞋子或者钻一些不太深的孔洞。

锥刀在中国出现得非常早,在文字记载中,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因为在秦国求官不成,被众人所鄙视。他发奋读书,夜间困了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种工具在古代民间极为常见,比如古时做布鞋,最注重鞋底的结实程度,在制作鞋底的时候,会用韧性非常好的麻纺成粗线,然后以特制带孔眼的锥刀来钻洞,用针缝制。在一些传统缝纫技艺没有完全消失的农村,这种做鞋底的方式依然存在。民谚里也有一句歇后语叫“纳鞋底不用锥子——针(针)好”。另外,古人做草编工具的时候,也一定会用这种工具来钻孔,以牵引编绳。

大概是因为锥刀经常和农事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古人对这种工具是非常蔑视的,甚至赋予它卑微、低贱的含义。三国时期的曹植在《求通亲亲表》里面自谦:“臣伏自惟省,无锥刀之用。”《明史·齐之鸾传》中也有“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乃竞锥刀之利,如倡优馆舍乎”的句子。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的翻译,寄山友长孙栖峤的翻译(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