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扑①,一曰鞭。以竹为之,穿茶以解②茶也。焙③,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贯④,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注释】
①扑:穿茶饼用的绳索或竹条。
②解:发送,输送。
③焙:指用来烘焙茶饼的茶炉。
④贯:焙茶时贯穿茶饼的长竹条。
【翻译】
扑,又称鞭,竹子编成,用来穿茶饼,成串的茶饼方便输送。焙,地上挖深两尺,宽两尺五寸,长一丈的坑。上砌一堵两尺高的矮墙,用泥抹平整。贯,竹子削制而成,长二尺五寸,烘培时用来贯穿茶饼。棚,又称栈,木制而成的架子,放在焙上,分上下两层,相距一尺高,烘焙茶饼用。茶半干时,升到棚的下层;全干后,升到棚的上层。
【延伸阅读】
这里所说的几种工具,皆为唐代制茶第五道工序“焙茶”中所用的器物。经过蒸、捣并放入模具中成型的团茶,虽经晾晒,但其水分并未全干,易霉变,因此需要焙干后存藏。在烘焙之前,需要将晾*团茶用锥刀钻出孔眼,再用竹制的布把它们穿起来,以便放入烘干设备上焙干。
焙茶的主要设备有焙茶坞、焙茶窟、焙笼、茶焙等。唐代诗人顾况有一首五言绝句《焙茶坞》:“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焙茶坞就是专门用于烘干茶叶的房子,它的四面高中间低。清代乾隆皇帝酷爱饮茶,晚年仍然对茶情有独钟,他曾籍名茶坞,在西苑内建成一处专门饮茶之所“焙茶坞”。焙笼是一种竹篦编成的圆形竹笼,上下大而中间较小,用硬竹条箍紧边缘,上面放着茶焙筛,用于茶叶的干燥过黄。
据《茶录》记载,茶焙是一种用竹条编制,表面外包裹着箬叶的笼子。箬叶起到收火的作用,以防止把茶叶烘黄。把茶叶放置于茶焙上,用小火烘制,既可干燥,也可以保持茶原本的色香。
【原文】
穿①,江东②、淮南③剖竹为之。巴川峡山④,纫榖皮为之。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小穿。峡中⑤以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穿字旧作钗钏之“钏”字,或作贯串,今则不然。如磨、扇、弹、钻、缝五字,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注释】
①穿:索状,贯穿制好的茶饼时用的一种工具。
②江东:唐江南东道,开元十五道之一。
③淮南:唐贞观十道和开元十五道之一的淮南道的简称。
④巴川峡山:古指渝东和鄂西两地,现指从湖北宜昌到重庆奉节的三峡两岸。唐代时,人们将三峡以下的长江称为巴川、蜀江。
⑤峡中:湖北和重庆境内的三峡地区。
【翻译】
穿,江东、淮南用竹篾做成。巴川峡山用韧性好的榖树皮做。江东把贯穿好、一斤重的茶饼叫作“上穿”,半斤叫“中穿”,四两、五两(十六两制)叫“小穿”。峡中将一百二十斤贯穿好的茶饼称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穿”古代作钗钏的“钏”,或作贯串。而现在“穿”和磨、扇、弹、钻、缝五字一样,文章中写的是平声,作动词,表示名词时,则要读去声,意思按去声来讲,但字形要写成“穿”。
【延伸阅读】
为了便于称量和运输售卖,在焙茶至干燥之后,要用工具把茶饼按照一定的重量串起来。穿茶的工具各地不一样,每个茶饼的重量也不一样。茶饼以斤两贯串起来,就像是中国古时候串铜钱一样,通过茶中间的小孔,用竹制工具或者特制树皮细条来穿。
唐代是茶文化的发展期,此时茶饼做得比较粗糙,加之为了穿茶而钻的孔眼,从审美上说也不太雅观。不过这种状态在唐时并未有大的改观。尽管唐代已经有贡茶,陆羽也说过贵族之家饮茶要二十四器皆备才行,但是这时依然是以文人、僧人为领导的茶文化时代,更看重品饮时的精神享受。到了南唐时期,建州的北苑开始在茶饼的外观上有所改革。这一时期,人们把茶饼上穿茶的孔眼去掉,在其表面附以蜡,使之看起来光鲜亮泽。嗜茶如命的宋太祖对此举大加赞赏,并特命此地为贡茶制作点。
后来,为了让宫廷茶和民间茶形状有所区别,大宋朝廷特别定制一种龙凤图案的模型,从此有了外形精美的龙团凤饼。宋代流行饮白茶,到太宗至道年间,团茶又创制出石乳、白乳等不同的品类。
【原文】
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旁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煻煨①火,令煴煴②然,江南梅雨时③,焚之以火。(育者,以其藏养为名。)
【注释】
①煻煨:火未熄灭的热灰,可烧熟东西。
②煴煴:燃烧不旺,有火无焰,形容火势微弱。
③江南梅雨时:农历四五月,江南一带阴雨连绵,非常潮湿,此时正好是梅子成熟的季节,故称“梅雨时节”。
【翻译】
育,用木制框架,用竹篾编外围,再糊一层纸,中有间隔,上有盖,下有托盘,旁开一扇门,中间放一器皿,盛有火灰,使有火无焰。江南梅雨季节,加火除湿。(育,对茶有很好的保藏养益功能,故此得名。)
【延伸阅读】
茶是一种保存成品茶的竹制器具,有防潮、烘干功能。在潮湿的季节焙茶时,人们把“育”放在木板架上,然后把茶置于中层的隔板上,隔板下面有贮火的器具,器具里面是带火星的糠灰,用微热驱散潮气。焙茶一定要使用文火来煨,而不用火焰烤,如此可以保证水分蒸发后茶叶色、香、味俱在。余既可烘焙茶叶又可贮藏茶叶。
到了宋代,人们又发明了一种较为小巧的焙茶工具茶焙。其构造原理和唐代的茶非常相似,烘烤时用竹叶或嫩香蒲叶把茶叶封好,放于中间隔板之上,隔两三日焙一次,火温和人体体温大致相当。宋时焙茶还要用烤篓和火炉,焙茶前把燃烧的炭块放在火炉中,再把未燃的炭堆在周围,上面用炭火覆盖。然后把空的烤篓放在火炉上烘干,再把茶叶放在篓中。这时的温度把控也很关键,“以烫手炉中,火气虽热,而不至于烫人手者为佳”。
明代焙茶时,先用大盆贮火,于火灰中埋入未燃之炭,再用已燃之炭覆盖其上,之后才把茶焙放在上面开始焙茶。
【名家杂论】
古时候的存藏条件非常有限,为了能够创造一些干燥的条件来储存物品,常常会建造煴阁。陆羽所说的育,和古代通常称为煴阁或煴室的储藏空间非常相似。元代郑铉《寿亲养老新书续编》里面,有对煴阁的解释:“南方暑雨时,茶、药、图籍、皮毛、胶糊物、弓剑色衣、笔墨之类,皆恶蒸溽,悉可置在阁中……阁中循壁为厨,厨三层,壁仍板弥之……天日明燥,即大开门窗,令纳风。日阴晦,则密闭,中设煴炉,常令火气郁郁然。”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陆羽笔下的育和这里的煴阁设计想法几乎完全一致,保存原理也一样。育用木头做框,四边和上下都是全封闭,开有门而无窗,其余的都是用竹条编织而成,上面再糊上一层隔潮气的纸,增加密封性能。它中间放的器具和火炉相似,平时放炭灰,吸附潮气;到了阴雨连绵的梅雨天就在炭灰中焚火去湿。从里面可以放火炉之类的器具可以看出,育的大小已可作一间储藏室了,这和煴阁更为相似。
不过要说明的是,育是专门用来存放烘干茶叶的,所以在密封性上,要求比煴阁要高很多,并没有设计可以纳风的窗户。煴阁应该是南方一些富足之家,出于保存贵重怕潮物品的需要,建造出的储藏间,平时可以开窗透风,潮湿季节才燃火烘烤。世人以为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所说的煴阁是其独创,由此来看应该是前人发明借鉴而得的。而煴阁的发明是否借鉴了唐时的“育”,就不得而知了。
三之造
【原文】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①。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②始抽,凌露采焉③。茶之牙者,发于丛薄④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⑤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⑥。
【注释】
①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农历二到四月份相当于现在阳历三月至五月中下旬,与现在的农历基本吻合。这时期,我国的茶农正忙于采春茶。
②薇蕨:薇和蕨两种植物名。这里比喻刚出芽的茶叶。
③凌露采焉:趁着清晨的露水采茶。
④丛薄:葱葱郁郁的草木。
⑤颖拔:直立而高耸。
⑥茶之干矣:茶就制好了。
【翻译】
农历二、三、四月份,正是采摘茶叶的时节。肥大、健壮如春笋般的嫩芽,生长在肥沃的风化碎石土壤中,长四、五寸,当它们破土而出如薇、蕨嫩芽时,趁着清晨的露水开始采摘。草木夹杂的茶树枝上生长着次一等的芽叶,有的老枝上长出三到四枝,选择长势好、挺拔的采摘,下雨天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晴天无云便可采茶,将采摘的芽叶倒入甑中蒸熟,熟后倒出用杵臼捣碎,然后再放到模型里用手压成一定的形状,后焙干,穿成串,密封好,茶叶就制好了。
【延伸阅读】
采茶是茶区农人的农事活动之一,这种活动从茶的种植开始传承了几千年。它繁衍出丰富的茶文化,尤其在民间,茶文化更是展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多彩内容。
对于采茶的时令,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说法,这些都很鲜活地保存在各地的农谚中。江浙一带很多地方有民谣说:“清明一杆枪(茶的芽叶形状),姑娘采茶忙。”湖南茶农中也流传着“吃好茶,雨前嫩尖采谷芽”的说法。湖北的说法也很生动有趣:“谷雨前,嫌太早,后三天,刚刚好,再过三天变成草。”
采茶时节,青山翠碧,暖风习习,那些采茶的年轻人劳动之余,便创造出茶歌茶舞,用于表现种茶、采茶的欢乐情绪。这种艺术形式最早见于明王骥德《曲律》:“至北之滥,流而为《粉红莲》《银纽丝》《打枣杆》;南之滥,流而为吴之《山歌》,越之《采茶》诸小曲,不啻郑声,然各有其致。”其到清代则发展得更为完整。清李调元《粤东笔记》中记载:“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每队十二人,人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这说明早在十七世纪,采茶已盛行于南方诸省。
【名家杂论】
唐代,人们对于采茶的时间要求并不严格,所以陆羽说采茶时间是农历二到四月,按如今的公历算,是三月到五月之间。简而言之,就是在春天采摘。从唐代很多诗作中,也可以窥见春季采茶的季节特征。杜牧《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中有“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的句子;温庭筠《赠隐者》一诗写道:“茅堂对薇蕨,炉暖一裘轻。醉后楚山梦,觉来春鸟声。采茶溪树绿,煮药石泉清。不问人间事,忘机过此生。”
到了宋代,人们对采茶时间的要求开始严格起来,一般从惊蛰开始,到清明之前为采茶的最好时期。对于采茶的天气、手法等也有了更高要求。采茶时间选在天气晴朗的早晨,太阳未出露水未干之前,如果茶叶被太阳晒到,其蕴含的膏脂就会消耗,也会失去一部分水分,导致芽叶不鲜嫩。采茶的时候,要求用指甲而不用手指,因为手指的汗液会让芽叶受到熏染。唐时人们认为芽叶挺拔的就是好茶叶,但宋人会精益求精,以芽叶的形状来分级。通常的标准是芽越嫩越好,一芽者像莲花含蕊未放,称为莲蕊;二芽如红缨之矛,称为旗枪;三芽如麻雀张口,称为雀舌。名美茶香,闻名而知茶必非凡品,中国古老优雅的韵味,从茶名中可见一斑。
采茶不仅是茶农的乐事,也是一些文人隐者的雅事。唐代皇甫曾写了一首《陆鸿渐采茶相遇》,诗里说:“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其中的隐逸之趣,给采茶这件平常事平添了一层美学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