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雪忆柔
提到二战后日本文坛的优秀作家,总有一个人饱受诟病,却又令人无法忽视他的存在,他就是“无赖派”文学作家代表—太宰治。
太宰治的作品独具特色,不同于村上春树与日本文化割裂性的表达,有别于夏目漱石的物哀文化,不似川端康成的虚幻颓废特色,太宰治的作品加深了悲剧的文学性,用唯美哀怨的文字表达窒息无助的内心状态,在渴求救赎中用极端的方式借以“重生”。
可以说,太宰治将哀愁写到了极致,将人生逼到了绝境,而《斜阳》和《人间失格》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佳作。
一、前言内心不够强大和明媚的人,读不了太宰治晚期的作品,颓丧和自毁意识弥漫,若不是真心爱着他的文字,是很难坚持读完的。毕竟生活即便再苦,中国的文学作品最起码会兼顾挣扎的苦涩和奋进的态度,这是经历压迫的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不服输使然。然而日本文学却在二战后深藏着迷茫的疲态和毁灭的意识,在积年累月的压抑下,这样的情绪一旦爆发,从灵魂消亡到肉体灭亡不过就是一个时间问题。
太宰治
研究太宰治的文学特性,必须要结合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来看,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他散发的腐旧死亡气息,让“无赖派”名副其实地影响了一代人。
从《最后的太阁》到《人间失格》,从第一部作品到最后的遗作,太宰治的人格特性几乎实现了反转,从迷茫到觉醒,从觉醒到毁灭,他以个体死亡惊醒了文学界关于“生存”“虚伪”“希冀”“困顿”等一系列人性的探索。
能够代表太宰治颓丧意识的文学作品就是《斜阳》和《人间失格》,两部作品分别成书于1947年和1948年,是太宰治生命的最后两年。尽管两部作品气质相同,却依然有着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