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困窘中的希望与坚持的标题,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标题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4-01-15 23:50:39

幼时的张爱玲和弟弟张子静

有人指责张爱玲太寡淡薄情,连自己唯一的亲弟弟也不帮助,但熟悉张爱玲的人都知道,她是从来不会为亲情所绑架的,况且那个时候她的条件也确实好不到哪里去。

隔壁住了一位不速之客

1988年秋,张爱玲搬到了一处固定的小公寓,周围环境并不好,好像大都市里的“第三世界”,比较噪杂,各种肤色的人都有。当然比起流浪旅馆生活,这已经非常之好了。

晚年的张爱玲几乎不见人。1988年,旅美作家戴文采受台湾某报社之托想要采访张爱玲,在遭到拒绝后,她想办法租住到了张爱玲的隔壁。

戴文采躲在暗处观察张爱玲,窥视她的一举一动,在垃圾桶翻看她丢的垃圾……虽然她的“偷窥”行为让人诟病,但她所写的《我的邻居张爱玲》,也从一条微弱的缝隙中多少透出了张爱玲晚期隐秘生活的一个模糊侧影。

她真瘦,顶重不及九十磅。生得长手长脚骨架却极细窄。穿着一件白颜色衬衫,亮蓝的宽百褶裙,女学生般把衬衫扎进裙腰里,因为太瘦,就像只收口的软手袋,衬衫肩头以及裙摆的褶线始终撑不圆,笔直的线条使瘦长多了不可轻侮。午后的阳光照在雪洞般的墙上,她正巧站在暗处,看不出白衬衫是不是印有小花,只觉得她肤色很白,头发剪短了烫出大卷发花,发花没有用流行的挑子挑松,一丝不苟地开出一朵一朵像黑颜色的绣球花,后来才知道是假发。

虽然住在张爱玲的隔壁,但戴文采很少能见到张爱玲。有一次远远看见张爱玲在门口整理几只该扔的纸袋子,她“弯腰的姿势极隽逸,因为身体太像两片薄叶子贴在一起,即使非常前倾着上半身,也仍毫无下坠之势,整个人成了飘落两字……”

戴文采躲在墙后,只见张爱玲走路像一卷细龙卷风,低着头仿佛大难将至仓皇赶路,就像林黛玉从书里走出来葬花……“岁月完全攻不进张爱玲自己的氛围,她只活在自己的水月宝塔,其实像妙玉多过黛玉。”

以张爱玲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戴文采也只能从她屋子里的响声、屋外的市声及她丢弃的垃圾中来获取有限的信息,却也探测到些许张爱玲介于不食人间烟火和市井喧嚣中清简孤寂的真实生活,比如她买些什么东西,吃些什么,她丢弃的草稿……

关于困窘中的希望与坚持的标题,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标题(5)

张爱玲,1966年所拍

张爱玲几乎不做饭,以罐头食品度日,也戒了年轻时喜欢的软糯甜食,这可能和她晚年牙齿不好有关。她的生活从中午开始,然后整日开着电视,声音特别大。她骑健身单车,有时候一个月也不见出门……

张爱玲年轻时就写文章说喜欢听市声、喧闹声,在美国也一样。她在美国后期几乎从不与人交往,就连受委托照顾她的林式同,十多年时间也仅仅见过两次面而已。她将自己严严实实地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喧嚣和噪杂中“隐居”在闹市深处。

当张爱玲终于知道了隔壁这位“不速之客”后,她瞬间如惊弓之鸟,很快就搬离了这里。

最后一次搬家,重写《小团圆》,出版《张爱玲全集》

1991年7月,是张爱玲最后一次搬家,林式同帮她找到西木区(Westwood)一处单身公寓,这也成为她最后一个暂居地。

从1952年离开大陆后,张爱玲在美国大部分时间可以用漂泊不定、疾病贫穷来形容,写作亦遭遇各种困境,除了翻译《海上花》和改写以前的旧作外,在1975年,她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写出了《小团圆》的初稿。

关于困窘中的希望与坚持的标题,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标题(6)

台湾版《小团圆》

本来准备在台湾《皇冠》和美国《世界日报》同时连载,但在写完初稿的兴奋过后,重读却觉得非常不妥。在给夏志清的信中她说:“我在euphoria(兴奋)过去之后发现《小团圆》牵涉太广,许多地方有妨碍,需要加工,活用事实。”

张爱玲最爱看真人真事,她自己也擅长写真人真事,但当她将《小团圆》的稿件寄给宋琪后,考虑到当时大的环境和一些复杂的人事缠夹,当时胡兰成尚在世,宋琪建议《小团圆》暂缓发表,这一搁置又是很多年。

在生命的后十几年,疾病成为张爱玲生活中难以克服的顽疾,她经常与感冒、皮肤病、牙痛等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仿佛一种隐喻,这种啮噬身心的病痛一直在她的身上盘桓不去,以致于经常“精神太坏”,“浪费无数的时间”。而且由于频繁搬家,有时连自己的作品都弄丢了。

她给朋友写信:“越是怕丢的东西越是要丢,损失不起,实在不能再搬了。”虽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一直在坚持阅读和写作,只不过没有什么严格的写作计划,甚至仅凭兴趣而完成了一本《红楼梦魇》。

似乎感到了时间的紧迫,张爱玲准备推出自己的作品全集。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近来我特别感到时间消逝之快,寒咝咝的。”

从1991年着手,《张爱玲全集》收入她已发表的全部著作,每篇文章都经张爱玲亲自校订。这项对张爱玲来说意义重大的工作进度非常之快,一年之后就陆续出版了。

1993年张爱玲重写《小团圆》,但到去世,第二稿仍未完成。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提到:“一恨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这是缺憾,正如她的《小团圆》,也是留给世人一个遗憾吧。

张爱玲最后一部作品就是图文并茂的《对照记》,在1994年6月,作为《张爱玲全集》第15卷出版。该书收入了50余幅老照片,从张爱玲童年时起,到她40多岁止,50岁以后的一张也没有。

1994年秋,台湾《中国时报》鉴于《对照记》的特别价值,把第17届“时报文学奖”的“特别成就奖”授予张爱玲,她欣然接受,还写了一篇获奖感言,并特别拍了一张照片和文章一起刊登在获奖次日的《中国时报》上。

关于困窘中的希望与坚持的标题,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标题(7)

这张手持大字标题“主席金日成昨猝逝”的华文报纸的照片,成为张爱玲留给世间最后的影像,颇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或许这就是她喜欢的“收梢”,即使半生严酷,她也从未屈服,而是很有尊严地挑战到底!

她曾说:“再圆满的结束也还使人惆怅。”

对一个无所事事的老人来说,孤独一人或许很凄凉,但对于早已超越世俗的张爱玲来说,孤独是她的选择。尤其在人生最后几年,不受贫穷漂泊的困扰,她可以专心致志地做一些事情。

在《对照记》的“跋”中,张爱玲用了一首诗为自己的人生做结:

人老了大都

是时间的俘虏,

被圈禁禁足。

它待我还好——

当然随时可以撕票。

一笑。

1995年9月初,在有条不紊地安排了所有身后事之后,张爱玲最后一次穿上了一件赭红色的旗袍,躺在屋内一张靠墙的行军床上,身下垫着一张灰蓝色的毯子,没有盖被子。在9月8日被人发现时,张爱玲已经去世6、7天了,她遗容安详,只是出奇地瘦。

今年是张爱玲诞辰100周年,百年回望,传奇早已谢幕,但她留给世人的精彩回味和唏嘘感叹却从未逝去!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