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晋纪二翻译,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全文翻译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4-02-25 11:28:41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赖正直


司马氏以权臣篡夺曹魏政权,在建立晋朝后千方百计防范再出现新的权臣而重蹈曹魏覆辙。司马氏防范权臣的办法大体有三个:第一是重用宗室、外戚;第二是放纵甚至鼓励党争;第三是有意裁抑有才能、有名望的重臣、功臣。

资治通鉴晋纪二翻译,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全文翻译(1)

司马氏的这"三项基本国策",在灭吴战争中都有非常典型的体现。

首先,灭吴大军的统帅名义上是担任大都督的太尉贾充,但晋武帝司马炎又派出行冠军将军杨济为副都督,与贾充一起"总统众军"。杨济是司马炎皇后杨芷的叔父,是杨氏外戚集团的干将。司马炎派杨济为贾充的副手,实际上是让外戚来分割重臣统帅的权力。在前线的六路大军中,司马炎还安排了宗室琅琊王司马伷参与其中,而且走的是离建业最近的涂中、横江路线。很明显,司马炎交给司马伷的任务,一是监视其余诸军,防止出现邓艾、钟会之类的人物,二是抢先进攻建业,确保灭吴战争的头功由司马氏宗室夺取,而不落入其余诸将手里。

资治通鉴晋纪二翻译,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全文翻译(2)

其次,贾充是朝中反对伐吴一派的领袖,司马炎却偏偏派他来当伐吴大军的统帅,目的是让贾充在功成之后自感羞愧,不敢以首功之臣自居。司马炎在伐吴诏书中说:"太尉贾充总统诸方,自镇东大将军(司马)伷及(王)浑、(王)濬、(唐)彬等皆受充节度。"但却没有说其余的杜预、王戎、胡奋这三路大军是否要受贾充节度。同时,司马炎又另外下有诏书说:"使(王)濬下建平,受杜预节度,至秣陵,受王浑节度。"司马炎把各路大军之间的统辖关系搞得如此复杂,主要着眼点其实是鼓励诸将在前线也要搞党争,为争功而互相拆台,这样就不会出现能够完全指挥全部大军的强势人物了。

再次,只要看看在灭吴之战中立下功勋的功臣,他们在战后受到的待遇,就不难看出,这些灭吴功臣虽然表面上得到进爵、增封,但在政治地位上却都遭到了打压和抑制。只是因为各人的出身背景、为人处事风格、与晋武帝的关系亲疏、在战争中的表现不同,打压和抑制的程度也有所不同罢了。


一、贾充:以进为退

贾充是司马氏的亲信,在司马氏篡魏过程中出力甚大,是西晋王朝建立之初数一数二的重臣。但贾充一向反对伐吴,因为伐吴之策最早由张华、羊祜提出,而这两人都是贾充的政敌。贾充自然不希望晋武帝发动灭吴之战,从而使张华、羊祜立下大功。因此贾充联合荀勖、冯紞等人极力阻止晋武帝伐吴。他们的计划是,等除掉张华、羊祜等人,再换上他们中意的人选来领导、指挥灭吴之战,那时候他们就会倒过来支持伐吴了。

甚至在担任伐吴大军统帅后,明明前线进军顺利、势如破竹,贾充仍然上表认为"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要求"召还诸军,以为后图",使尽浑身解数阻止伐吴。其背后目的不外乎是阻止张华、杜预等人因灭吴之战而立下大功。

资治通鉴晋纪二翻译,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全文翻译(3)

不管贾充极力反对伐吴的理由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在东吴灭亡之后,贾充的处境就很尴尬了。《晋书·贾充传》载,贾充"及师出而吴平,大惭惧,议欲请罪。帝闻充当诣阙,豫幸东堂以待之。罢节钺、僚佐,仍假鼓吹、麾幢。"

虽然司马炎给贾充的待遇不变,但贾充在惭惧之下已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理直气壮地执掌朝廷大政,只能"上印绶逊位",主动退出政治舞台。

而这,正是司马炎有意起用反对伐吴最卖力的贾充来担任伐吴统帅所要达到的"以进为退"的效果。


二、张华:因功受累

张华的父亲张平曾当过曹魏的渔阳太守,但并非士族高门,而且张平死得早,张华自幼孤贫,被视为寒士。司马炎正是看中了张华相对低微的出身,有意起用张华来平抑、制衡那些出身世家大族的达官显贵。

张华倒是没有辜负司马炎的期望。他不仅力劝司马炎下定决心伐吴,而且在灭吴战争期间担任主管财政的度支尚书,"量计运漕,决定庙算",有萧何之功,得到了"进封为广武县侯,增邑万户,封子一人为亭侯,千五百户,赐绢万匹"的重赏,因此在战后"名重一世,众所推服",甚至"有台辅之望"。

资治通鉴晋纪二翻译,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全文翻译(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