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晋纪二翻译,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全文翻译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4-02-25 11:28:41

第二,据《晋书·王濬传》载,王濬进入建业,接受孙晧投降,并且举行了正式的受降仪式,"(孙)皓乃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率其伪太子瑾、瑾弟鲁王虔等二十一人,造于垒门。(王)濬躬解其缚,受璧焚榇,送于京师。"。在第二天,王浑才渡江进入建业。同时,据《晋书·琅琊王伷传》,"孙皓奉笺送玺绶,诣伷请降"。也就是说,孙晧的投降仪式,一共举行了两次。一次是向王濬投降,一次是向司马伷投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按照司马炎的诏书,王濬和王浑虽然同为都督,但王濬要接受王浑节度,王浑的地位高于王濬,在王浑进入建业后,建业的主事者就成了王浑,王濬举行的受降仪式已不算数,必须重新举行一次。但王浑进入建业后,只是"登建业宫,酾酒高会",并未马上举行受降仪式。直到司马伷也到达建业,王浑才让孙晧"奉笺送玺绶,诣伷请降",也就是重新举行了一次受降仪式,并且让司马伷来主持仪式,把接受孙晧投降的功劳让给司马伷,弥补司马伷未能首先攻入建业的遗憾。

第三,在王濬不守政治规矩,夺得灭吴首功后,王浑多次上奏弹劾王濬,甚至要求按邓艾之例将王濬"槛车征问",也就是用囚车押送王濬回洛阳接受审讯,用心可谓狠毒。王浑如此攻讦王濬,倒不是王浑心胸狭窄。王浑的积极卖力,更像是一场政治秀,他的所作所为,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司马伷。武将争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司马伷身为宗室,天潢贵胄,身份尊崇,不方便和王濬争论纠缠,此时,王浑自愿担起为司马伷出头的角色,出面来做这件司马伷不方便亲自做的事情。这是在帮司马伷,间接地也是在帮司马炎,客观上起到了为司马炎抑制灭吴功臣的作用。

对于王浑的表现,司马炎非常满意,他给予了王浑特别高规格的封赏:"增封八千户,进爵为公,封子澄为亭侯、弟湛为关内侯,赐绢八千匹。"看起来,王浑的封赏不算太出格,其增加封邑八千户,加上原有的京陵侯封邑一千八百户,共计九千八百户,比张华、王濬的"万户"都还少一点,而且王浑虽然进号征东大将军,但仍然复镇寿阳(即寿春,当时扬州的治所),似乎和杜预的待遇差不多。但是,司马炎给王浑的待遇,有两点是其他灭吴功臣所无法比拟的:一是王浑进爵为公,是众多灭吴功臣中唯一能够进爵为公的人。本来,按照西晋的五等爵制,一般只有司马氏宗室才能封王、公,王浑能够突破这一限制,进爵为公,可以说是超规格的待遇了。二是,在众多灭吴功臣中,王浑是极少数在司马炎在位期间仍能够继续升官的人,而且官至三公之一的司空。相比其他灭吴功臣,如贾充"上印绶逊位",张华"以列侯朝见",杜预官止司隶校尉,王濬所任皆是闲职,司马炎给予王浑的待遇可谓超乎寻常。

这一切,都是因为王浑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在政治上的绝对忠诚可靠,决不会成为威胁皇权的"权臣",加上他父子两驸马的皇亲身份,这才能得到司马炎放心大胆的重用。


六、王戎:遁入竹林

王戎在灭吴之战中表现不算特别突出,因为他主攻的武昌方向,东吴守将纷纷投降,几乎没费什么力气,王戎根本没有表现的机会。

资治通鉴晋纪二翻译,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全文翻译(9)

尽管如此,王戎还是得到了"进爵安丰侯,增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的赏赐。然而,王戎与司马氏非亲非故,倒是跟不为司马氏所喜的阮籍关系亲密,加上灭吴之战中多少有些功劳,也在司马炎猜忌的对象之列。

小小年纪就懂得"不取道旁李"的王戎,自然深知自己的处境不容乐观。为了保命,王戎想了两个办法:一是遁入竹林,当一个"大隐隐于朝"的隐士。本来,王戎比阮籍小二十岁,很难说是同一圈子的人,但王戎通过阮籍的关系,硬是挤进了"竹林七贤"的队伍,目的是强化自己的隐士形象,以示自己没有政治野心,减少来自司马炎的猜忌。二是贪财自污,通过塑造自己贪财逐利的形象,来表明自己不是"做大事"的人。《世说新语·俭啬》共有九条记事,其中四条是关于王戎的。例如说王戎与妻子每天都有手执象牙筹数钱,日夜不辍。又说王戎之女嫁给裴頠时,向王戎借了数万钱,很久没有归还,女儿回来省亲时,王戎神色不悦,直到把钱还清才高兴起来。又说王戎的侄子要成婚,王戎只送了一件单衣,完婚后又要了回来,完全是个守财奴的形象。这种形象过于突兀而戏剧化,很可能是王戎有意营造。东晋戴逵评论王戎说:"王戎晦默于危乱之际,获免忧祸,既明且哲,于是在矣。"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事实证明,王戎的努力很有成效。在王戎遭到司隶校尉弹劾受贿财物的时候,司马炎袒护王戎,并指出:"(王)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从司马炎的话里,可以知晓司马炎非常理解王戎的用心,他知道王戎不是真的贪图钱财,只是为了表明自己"不欲为异",也就是不打算进行谋反夺权之类的异常之举。

为了自保,王戎不惜毁掉自己的名士形象,以守财奴自居自污,甚至曾经非常赏识王戎的阮籍,后来也讥笑王戎为"俗物"。由此可见司马炎的疑心之重,以及当时灭吴功臣群体所面临的情况之复杂、环境之凶险。


七、胡奋:以女见宠

在灭吴之战中,胡奋为平南将军、都督江北诸军事,负责进攻夏口。由于东吴江夏太守刘朗、都督武昌以上诸军事虞昺等纷纷投降,胡奋在战争和王戎一样没有多少表现的机会。

资治通鉴晋纪二翻译,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全文翻译(10)

但胡奋不需要像王戎那样自污以求自保。相反,胡奋先是升任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州诸军事,迁护军,加散骑常侍,又迁尚书左仆射,加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死后追赠车骑将军,是和王浑一样的极少数能够在战后继续升迁官职的灭吴功臣之一。

因为胡奋有个好女儿。据《晋书·胡奋传》载:"泰始末,武帝怠政事而耽于色,大采择公卿女以充六宫,(胡)奋女选入为贵人。"又据《资治通鉴·晋纪二》载:"镇军大将军胡奋女为贵嫔,有宠于帝。"以至于司马炎皇后杨艳临死前非常担心司马炎会立胡贵人为皇后。因此,胡奋也可算是西晋王朝的外戚,虽然他的女儿只是贵人,但非常得宠,胡奋之所以能够免受司马炎的猜忌,完全是因为他的女儿。

因为女儿之故,胡奋才能跻身于外戚集团,得以继续仕宦升迁,得以善终。如果不是有这个好女儿,胡奋在灭吴之战中的功劳只会成为他的政治负债,让他受累,而不会给他带来太大的好处。


八、唐彬:退不争功

灭吴功臣中,最有远见的莫过于唐彬。唐彬早就预料到灭吴之功是个烫手的山芋,不好拿。为此,唐彬提前谋划,在跟随王濬进军将至建业时,他称病不前,让王濬独自去争头功,他自己不去趟这个浑水。

资治通鉴晋纪二翻译,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全文翻译(11)

唐彬谦退不争功的做法让司马炎非常欣赏,该给唐彬的赏赐一点不少,尽管唐彬没有什么突出的功劳,但也得以升为右将军、都督巴东诸军事,封上庸县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后来,因匈奴侵扰北平郡,司马炎委任唐彬以右将军,加使持节、监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丸校尉,主持幽州军政事务。可见司马炎对唐彬相当的信得过。

在灭吴功臣中,唐彬是唯一完全凭自身实力避免了司马炎猜忌的一个。他主动谦让退出,不参与争功,表明了自己没有政治野心,获取了司马炎的信任和好感,因而得以继续升迁。虽然唐彬没有过硬的家世背景,在西晋王朝的体制下难以升任更高的职务,但他的结局,在众多灭吴功臣中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了。




灭吴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都已消亡,三国时代宣告完结,但中原政治舞台上的诡谲风云仍在继续翻涌。晋武帝司马炎和灭吴诸功臣之间的"暗战",虽然在三国时代结束后才逐渐爆发出来,但早在东吴尚未灭亡的三国时代末期就已经开始酝酿。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暗战",才是三国最后一战。


注:本文为作者三国系列最后一篇。本系列自2017年1月以来在时拾史事不定期连载,得到各位读者大大们的鼓励和支持,万分感谢!本系列连载结束后将策划结集出版,欢迎继续关注哦!!


参考文献

【西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2000年版。

【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

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2012年版。

崔敏:《"处心积虑"的统一之战——西晋灭吴迟缓之原因分析》,载《文史杂志》2015年第2期。

董慧秀:《从平吴功臣的处置看晋武帝对异姓权臣的防范》,载《南京师大学报》2012年第4期。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知道点儿新故事了吗?知道你就点个赞告诉我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