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晋纪二翻译,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全文翻译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4-02-25 11:28:41

但张华的表现过于突出,反而引起了司马炎的疑心。张华的政敌荀勖正是利用了司马炎极力防范权臣的敏感心理,以张华曾支持齐王司马攸继位为由,劝司马炎将张华出为安北将军、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领护乌桓校尉,实际上是将张华赶出权力中枢。

没想到,张华受到打击后并不气馁,在幽州同样干得很好,做到了"远夷宾服,四境无虞,频岁丰稔,士马强盛"。由于张华的政绩斐然,"朝论当征为尚书令"。尚书令即魏晋时期的宰相,对于是否要任命张华为尚书令,司马炎是犹豫的。

这时,张华的政敌、荀勖的同伙、侍中冯紞站了出来,他再次抓住司马炎防范权臣的心理,借古喻今,指出当今要防范钟会一类的人物。司马炎果然被冯紞的话题所吸引,他问:"当今岂有如(钟)会者乎?"冯紞回答:"陛下谋谟之臣,著大功于天下,海内莫不闻知,据方镇总戎马之任者,皆在陛下圣虑矣。"冯紞所说的,不言而喻,指的就是张华。司马炎深以为然,于是征张华为太常,不久,又以太庙屋栋折断为由,免去了张华的太常之职。

张华在灭吴战争中功勋卓著,得到的结果却是"终(武)帝之世,以列侯朝见"。这恰恰是因为张华立的功劳太大、太突出,以至于成了司马炎防范的对象,真可谓是"因功受累"。


三、杜预:行贿自保

杜预与羊祜同样力主伐吴,羊祜在临终前举杜预自代,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接手主持伐吴的准备工作。在灭吴战争中,杜预是晋国大军在长江中游前线的总指挥,司马炎曾下诏王濬水军出三峡后要受杜预节度。

毫无疑问,杜预是灭吴战争的头号功臣之一,他在战后得到的赏赐是"以功进爵当阳县侯,增邑并前九千六百户,封子耽为亭侯,千户,赐绢八千匹。"

资治通鉴晋纪二翻译,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全文翻译(5)

看上去,赏赐还算丰厚,但这一赏赐仅限于爵位、俸禄、礼秩等比较"虚"的方面,杜预的官职、权力、地位并未得到任何提升,而是继续留镇荆州。显而易见,杜预也是司马炎极力防范的可能成为权臣的人选之一。

杜预深深理解司马炎的用意,所以他"既还镇,累陈家世吏职,武非其功,请退。"但司马炎一直"不许"。

司马炎的意思,大概是担心杜预以退休为掩饰,回到洛阳活动要官,到时候朝廷将会陷入左右为难。因为杜预功劳太大,给的官太小,不合适,但给的官太大,司马炎又怕杜预成为尾大不掉的权臣。

杜预请退而不得,知道司马炎对他猜忌已经很深,于是"数饷遗洛中贵要",也就是多次派人到洛阳向朝中掌权的要人们行贿。有人问杜预是想干什么,杜预说:"吾但恐为害,不求益也。"也就是说,杜预已经放弃了再有任何官职升迁的希望,只要朝中大臣不在司马炎面前进谗言陷害他,他就非常感激不尽了。

但杜预在荆州也没法待太久的的时间。灭吴之战时,杜预已经五十八岁,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可算是高龄。吴灭之后,杜预又留镇荆州五年,终于身体顶不住了,这时司马炎方才网开一面,允许杜预回朝,征杜预为司隶校尉。司隶校尉主管洛阳、长安、弘农、三河等京畿地区司法、监察、治安,有时也称"司州刺史",在东汉时期和御史大夫、尚书令一起号称"三独坐",是颇为显赫的要职。但到了魏晋时期,司隶校尉的地位已经大为下降,其职权也被各种禁军武职所侵夺,风光大不如前。而且杜预早就是都督荆州的大员,又立过盖世功勋,此时再回洛阳当一个刺史级的职务,怎么说也算不上是优待。

所以杜预很郁闷,加上年事已高、身体不好,杜预走在回朝的路上,到达邓县时就去世了。


四、王濬:奢侈自逸

在灭吴之战中,王濬扮演的是一个"刺头"的角色。王濬也是"博坟典"的读书人,并非不懂政治的赳赳武夫,他理应知晓司马炎猜忌功臣的心理。但王濬年轻时就是个放浪不羁的人,而且他的名利之心太重,对青史留名的渴望过于强烈,因此在战场上屡屡违诏抗旨,拼了命也一定要夺得灭吴首功。

资治通鉴晋纪二翻译,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全文翻译(6)

司马炎早已了解到王濬不是老实听话的软柿子,但王濬训练的益州水军是灭吴之战必不可少的战力,为此不得不仍然任用王濬为水军统帅。为了防范王濬"恃功肆意",司马炎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派唐彬为广武将军、监巴东诸军事,以监视、牵制王濬的行动;二是在王濬出兵后,又连下七道严诏,命令王濬在不同的战场要先后接受贾充、杜预、王浑的节度指挥。

但王濬早已打算不顾诏书的严厉规定,直取建业争夺灭吴首功。贾充是挂名统帅,根本无力制约王濬。杜预知道王濬是个刺头,不好惹,干脆就授权"若(王)濬得下建平,则顺流长驱,威名已著,不宜令受制于我",对王濬放任不管。但王浑就没那么好对付了。在王濬到达建业一带时,王浑"遣信要令暂过论事","又索蜀兵及镇南诸军人名定见"。"暂过论事",就是要王濬过来开会,以确认王濬受其节度的事实,"定见"是指账册名单,王浑索要王濬部队军官士兵的花名册,大有要接管王濬的水军指挥权的意思,目的是不让王濬乱来。

王濬才不吃这一套,他借口"风利,不得泊也",把王浑当空气,直接*到建业城下,"趁胜纳降"。王濬成功了,他亲手塑造了自己的人生高光时刻,也实现了"青史留名"的梦想,时至今日,人们提起晋灭吴之战,一定会说到"王濬"这个名字。

然而,正如斯蒂芬·茨威格所说:"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暗中标注好了价格。"王濬看似一帆风顺的好运气,注定要付出代价。

司马炎早在战前就非常担心王濬"恃功肆意",而王濬为了争夺头功,竟然置诏书于不顾,不听王浑指挥,这恰好证实了司马炎的担心是对的,更重要的是,王濬的所作所为,深深触犯司马炎的政治忌讳。

于是,在吴灭后不久,王浑就上书指控王濬违诏抗旨,有司奏当按邓艾之例,槛车征回推问。不过,司马炎虽然猜忌之心很重,但为人还不算太刻薄。他只是想敲打惩戒一下王濬,并不准备把王濬整成第二个邓艾。于是,他只是发一道措辞严厉的诏书谴责王濬,并且允许王濬申辩。

王濬只得按照套路为自己申诉辩解,理由无非是战机不可失、孙晧投降太快、诏书送达太慢没收到诏书等等。申诉之后,司马炎下了一道"宽诏":"(王)濬有征伐之劳,不足以一眚掩之。"算是赦免了王濬的违诏之罪。

等王濬回到洛阳,没有看到欢迎英雄凯旋的盛大仪式。因为他此时的身份不是从前线凯旋归来的战斗英雄,而是一个罪行尚未完全查清的犯罪嫌疑人。迎接王濬的是廷尉、御史的一系列指控,罪名除了违诏之外,还包括贪污孙晧宝物、擅自烧毁东吴战船等等,要求将他"付廷尉禁推",也就是关押起来接受审讯。

这样对待一个刚刚立下盖世功勋的功臣,显然不是正常现象,所以这很可能是出自司马炎的授意,至少也应是廷尉等"有司"对司马炎个人意图的揣摩。

司马炎再次赦免了王濬,诏曰:"勿推",并且拜王濬为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诏依征镇给五百大车,增兵五百人为辅国营,给亲骑百人、官骑十人,置司马。封为襄阳县侯,邑万户。封子(王)彝杨乡亭侯,邑千五百户,赐绢万匹,又赐衣一袭、钱三十万及食物。"

就这样,司马炎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在一次次折腾中把王濬染指更高职务和更大权力的野心消磨殆尽。据《晋书·王濬传》载,王濬"平吴之后,以勋高位重,不复素业自居,乃玉食锦服,纵奢侈以自逸。"

如此看来,司马炎对待功臣的办法,大概和赵匡胤差不多,就是给他们显赫的爵位、丰厚的秩禄,以换取他们交出兵权、退出政治军事舞台。只是过程和方式因人而异罢了。


五、王浑:谦让表忠

王浑出自名门世家太原王氏,父亲王昶,为曹魏司空,与司马懿关系亲密,王浑因此娶了司马懿之女,入晋之后,算是尚主的"驸马"。其子王济又娶了司马昭的女儿常山公主,父子两代驸马,都是西晋皇亲国戚,在朝臣之中可以说是显贵无比。

资治通鉴晋纪二翻译,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全文翻译(7)

因此,在六路伐吴大军中,王浑与司马伷一样,负有监视其余诸军的职责。而且,王浑的扬州军的进军路线紧邻着司马伷,按计划,两军将于横江渡会师,在王濬水军的配合下进攻建业。根据司马炎的设想,王浑将会辅佐司马伷攻下建业,由晋朝宗室来夺取灭吴首功。退一步而言,就算司马伷攻不下建业,由王浑这个皇亲国戚来夺得灭吴首功,也在司马炎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王浑深刻地领会司马炎的意图,并且严格落实。即使是遇到王濬这个不讲政治的捣乱者,王浑仍然坚持贯彻司马炎让司马伷夺取首功的意图。这体现在:

第一,王浑早就消灭了由东吴丞相张悌率领的吴军精锐,但他严格遵守司马炎的诏书规定,等待司马伷和王濬前来会师,他"守贼百日"而不渡江,以至于让王濬钻了个空子,成为第一个攻入建业的人,抢到了灭吴首功。王浑的部队主要是扬州兵,扬州刺史周浚、扬州别驾何恽都在王浑军中,周浚、何恽劝王浑"速渡江,直指建业,大军卒至,夺其胆气,可不战而擒。"但王浑以"受诏但令江北抗衡吴军,不使轻进"为由,坚守严诏而拒绝周浚、何恽的建议。可见,王浑实际上完全有能力渡江灭吴,但他严格遵守诏书规定,把作战范围限制在江北,其意图,很明显是要把攻克建业的首功留给司马伷。只是事态微妙,王浑不便明说罢了。

资治通鉴晋纪二翻译,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全文翻译(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