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顿时被打动,决定要救萧红脱离苦海。而已陷入绝境的萧红,根本没有任何选择,自然是投入了萧军的怀抱。尽管,当时的她挺着个大肚子,肚子里是别人的孩子。
1932年8月初,松花江决堤,洪水注入哈尔滨道外区,萧红所在的旅馆陷入一片汪洋之中。在一位老茶房的帮助下,萧红乘坐一艘小船逃离了旅馆。之后,萧红按照萧军之前给的地址,找到了萧军,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只是他们的新生活,从一开始就蒙上了阴影。萧军虽然能够接受已为人母的萧红,但却无法接受她跟别人生下的小孩。况且,萧军本身生活也很艰难。因此,那个小孩出生后便被萧红抛弃了,送给了医院的看门人。
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了道里新城大街的欧罗巴旅馆。因为没固定收入,一个家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艰难度日,生活总是陷入困境。1932年冬,萧红和萧军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总算有了自己的家。
1933年春,萧红写出了第一个短篇《王阿嫂之死》,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地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后,萧红以悄吟作笔名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小说和散文,正式踏上文学征程。1933年10月,萧红与萧军一起自费出版了合著的小说集《跋涉》。
因《跋涉》中的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引起特务机关怀疑。为躲避迫害,萧红、萧军于1934年6月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在青岛,萧红集中精力完成了著名的《生死场》。
萧军听从朋友的建议,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鲁迅写信,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指导和帮助,而鲁迅很快便回了信。由于青岛局势紧张,萧红、萧军处境越来越危险危险。1934年冬天,他们离开青岛去上海。
陌生的城市,贫困的现实,使二萧的内心充满着迷茫和忧愁,而未曾谋面的鲁迅,成了他们在这里生存下去的希望。鲁迅非常关心他们到上海后的生活、思想和写作情况,但因当时上海环境险恶,只好通过书信联系。
1934年11月30日午后,萧军、萧红按照约定来到内山书店见鲁迅。分别时,鲁迅按照二萧信中的需求,取出备好的20元钱给他们。在当听说他们连坐车回去的零钱也没有后,鲁迅又从衣兜里掏出一些银角和铜板。鲁迅对待青年是非常好的,曾说: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对于青年,我敬重之不暇,往往给我十刀,我只还他一箭。
在鲁迅的热情帮助下,萧红的作品顺利在多个刊物得到发表,成为上海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更为重要的是,震动文坛的《生死场》也在鲁迅的帮助下正式出版。此外,鲁迅还不断向文坛同行推介萧红。
据许广平回忆,她经常听到鲁迅向别人推荐《生死场》,而且认为从文学前途这方面看,萧红比萧军更有希望。在接受埃德加·斯诺的采访时,鲁迅曾说: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但是,萧军、萧红的感情生活出现了巨大的裂痕。在萧军心目中,萧红永远是那个被困在旅馆需要他救助的女人,他可以对她好,也可以对她不好,甚至可以打骂她、背叛她。萧军不仅当众骂萧红,甚至还会当众打她耳光,以此炫耀自己的威严,满足大男子主义情结。
苦闷中的萧红便经常跑去鲁迅家,有段时间几乎天天去,一呆就是一整天。许广平为此向别人抱怨道:她痛苦,她寂寞,没地方去就跑这儿来,我能向她表示不高兴,不欢迎吗?唉,真没办法。
1936年7月,萧红和萧军离开了上海,萧红去日本,萧军回青岛。7月15日,鲁迅在家中为萧红设宴践行。3个月后,鲁迅因病辞世。萧红在日本没待多久就回国了,一是因为想要祭拜鲁迅,二是因为她在日本过得也并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