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版剧照
故而在英子父亲说出这句调笑的话后,兰姨娘也并没有恼怒,而是打了英子父亲一下,抽回手,笑骂道:“别胡闹,没看见孩子?”
这男有情女有意的,若不是英子早慧从中察觉到异样,从中阻挠,抢先一步给兰姨娘和进步青年德先叔牵了红线,她怕是真会多出个“小妈”来。
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现在,英子爸爸出轨是铁定实锤,但在当时多重因素下,出现这样的情况却是一点都不稀奇。
首先是时代背景。
从书中的细节可以推算出,当时大致处于1927年左右,是历史上的民国时期。
制度上,虽然“新文化运动”后开始实行一夫一妻制度,但民间依然盛行纳妾之风,连军阀们也爱娶上几房姨太太在家里摆着,纳妾在当时依然是财富、权势的象征。
思想上,人们摆脱封建主义统治的时间还不算很长,一夫一妻多妾的认知一时难于根除,再加上民间多子多福的说法,纳妾更是被视为传宗接代开枝散叶的必要手段。
在当时看来,纳妾非但不是一件该引以为耻的事情,反而是权势、孝顺的体现。
电影版剧照
其次是人的因素。
先来说说英子的父亲林焕文:
出身客家望族,家庭环境较为优越;读书时毕业于当时的台湾最高学府——台湾总督府国语(日语)学校师范部,是个高知人才;还曾在日本生活过一段时间,见识较广。
这样的人生经历下,年轻时的英子父亲很大可能走的是风流才子的路线。
事实也非虚,秉承着才子佳人的标准配置,他在日本也没少去猎艳,每每去吃花酒都是吃遍一条街的架势,一家挨一家地逛下去,从天黑吃到天亮。留英子母亲在家守到天亮,守回一个醉醺醺,身上满是脂粉香的丈夫回来。
如此,他才算不辜负“风流”二字。
这般风流的英子父亲,一遇到落难求收留的弱质女流兰姨娘,怎么不会心生绮念?可以说,英子父亲跟兰姨娘,差的只是个一拍即合的时机了。
电影版剧照
还有英子母亲。
在英子父亲与兰姨娘这段关系中,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英子母亲。
对于这件事,她虽然不高兴,却无力阻止。为什么?
1.贤妻定位
从网上资料可知,英子母亲出生于1902年,当时中国仍处在大清朝统治时期。
作为一个从“三从四德”的贤妻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女人,书中的英子母亲是个受时代桎梏的传统家庭妇女形象,为丈夫操持家事,生儿育女,用贤良淑德来形容她一点都不为过。
当初英子父亲在日本吃花酒,她都只是在家中默默守到天亮等他回来,纳妾在她的意识中不能算什么罪大恶极的事。
另外,从书中的描述可以看出,英子母亲性格偏温顺守成,英子也说“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意”,可见家中的事情大部分都是英子父亲说了算的。夫为妻纲,这是当时典型的家庭权利分配规则。
受时代桎梏、贤妻定位及夫为妻纲的家庭权利分配规则,让她虽然心中委屈不快,却依然对丈夫说不出怨言。
电影版剧照
2.更具资本的竞争者
身体状况上,英子母亲已经生育了5次,且正怀着第6胎,又要操持家事,形容憔悴,身材臃肿;而兰姨娘未曾生育,也没有什么需要操心的事情,外貌姣好,身形婀娜。
再到精神层面,英子母亲走的是人妻端庄路线,觉得对丈夫行事有规劝的责任,说的大多都是丈夫不爱听的大实话;而兰姨娘自嫁人起就是做的妾室,本来就没有规劝丈夫的义务,说话婉转动听,再加上一手烧大烟的手艺,自然更讨英子父亲的欢心。
站在英子母亲的角度看来,兰姨娘看起来比她更年轻、更美貌,甚至还比她更讨丈夫欢心,面对这个更具资本的竞争者,她在心理上觉得低人一等,更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只能懦弱地关上耳朵,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
父亲风流,母亲懦弱,最后维护家庭和谐这个重任居然是靠英子一个小孩子来完成,不由让人觉得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