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粉
米粉,湛江人至爱的本地传统食品,晶莹雪白,滑溜爽口,米香浓郁。在湛江市区,市场的米粉大多源于一个小村庄——位于瑞云湖边的云头上村,它也是历史上有名的“米粉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云头上村几乎家家都做米粉,占据了市区米粉市场的半壁江山。时代在发展,曾经手推磨、锅里蒸的手工粉年代已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制粉,速度更快、产量更高、质量不变,机制河粉依然受到市民的喜爱。近日,记者走进云头上村,跟随制粉师傅,体验制作河粉全过程。
蒸煮
云头上村: 远近闻名的“米粉村”
云头上村位于赤坎瑞云湖畔,以肖姓为主。在八九十年代,云头上村几乎每家每户都制作、售卖米粉,每家每户都建造了专门用于蒸制米粉的灶台,还配备了石磨和大锅。随着时代变化和发展,手工制粉已经跟不上市场需求量的快速增长,石磨和大锅早已不见了踪影,特制的灶台大部分已被拆除,记者在村中找寻多时,才在一户人家中找到一个这种灶台,但也已经弃用多时。
“以前做手工粉很辛苦的,起早贪黑,耗时又耗力。”村干部向我们介绍,做米粉主要有洗米、泡米、磨浆、蒸制等四个环节,在以前,这些环节全都由人工完成,“傍晚就开始做准备工作了,把米泡好,到了下半夜,就要起床磨浆、蒸粉,争分夺秒,赶在天亮前做好粉拿到市场上卖。”那时候,平均每家每天消耗大米百余斤,每斤米大约能制粉三斤三两,劳动力较多的人家一天能制600-700斤粉,“手工粉的制作很耗时间,把调匀的米浆均匀地涂到一个框架上,再把框架放入大锅里蒸,大概5分钟后出锅,生产效率很低。”
近十年,手工粉逐渐退出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以机械制粉:从洗米、打浆,到蒸煮、切条,全部由机器完成,速度非常快,而河粉的口感和质量也不逊于以往,一家机械作坊每天可制米粉7000余斤,是手工作坊的十倍。现在,村里只剩7户人家制粉,“现在一户的速度相当于从前十户,完全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村干部介绍,现在还在制粉的7户人家都是几代制粉,手艺从爷爷传到了爸爸再传到儿子,米粉让不少人家发家致富,建起了三层小楼,日子过得红火。
【体验】
泡米、打浆、蒸煮、切条 机器制粉又快又好
肖师傅示范如何洗米。
那么,米粉究竟是如何制成的呢?记者走进一家村民的作坊,跟随制粉师傅一起学做米粉。首先,要做好米粉,就要选用好米。该作坊的肖师傅介绍,做米粉要选用陈年本地大米,一般用放了一年半至两年的老米最好,因为新米的粘性太大,米粉难以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