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学习生活状态不好怎么办

首页 > 育儿 > 作者:YD1662023-04-20 20:08:58

孩子的学习生活状态不好怎么办,(1)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学习提要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教育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导入案例

教育心理学:常识还是科学?

当教育心理学家们经过思索和研究,耗费了大量精力和资金提出一个原理,听起来却不言自明,没有什么新东西。这时人们会说:“谁不知道!这不过是常识!”教育心理学到底是常识还是科学?教育心理学家的发现真能对教师有所帮助吗?看看下面的例子。

奖励一定能够增强学习动机吗?对这个问题,你将做出怎样的回答?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孩子解答一些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他对所有的孩子都不奖励,尔后,他把孩子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每解答一道难题就奖励一美元,另一组则没有任何奖励。在安排孩子休息和自由活动的时间里,他发现,尽管有奖励的那一组孩子在有奖励解答的时候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却很少有人在自学解题;而没有奖励的那一组却有很多孩子在继续认真地解答尚未解答的难题。从总体上来说,有奖励组的孩子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少了,而无奖励组的孩子反而兴趣更浓厚。人们习惯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德西效应”。这个实验说明了用金钱奖励在短时间内可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不一定能起到长久的积极作用,外部动机(奖励)可能损害内部动机(兴趣);它还说明了奖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奖励是要讲究方法和技巧的。

如上述例子所示,如果你认为教育心理学家花时间耗资金发现的只是一些显而易见的常识,那就大错特错了。常识毕竟只是常识,科学研究要比常识更可靠,所以教师不要让自己的决策仅仅停留在常识水平上,最好根据科学研究的结论做出自己在特定情境中的教学决策。从这一点来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能够为教师提供学与教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做出科学的教学决策。那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它又是如何进行研究的?教育心理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这是本章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及性质

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吸收前人观点,本教材将教育心理学定义为“主要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基本规律的科学”。

在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学”的规律,也研究教师“教”的规律,但以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学规律为主。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既有教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教有教的法则,学有学的规律。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影响下进行的,但教师的教必须以学生的学为依据。因此,教育心理学首先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内在心理过程、特点及规律。教育心理学中讲的“学”,不仅指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且包括态度、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学习。把学生的学习作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既体现了教育心理学与其他教育学科的联系,又体现了其区别。因为它仅研究有关学生学习这一构成要素,而不研究其他的构成要素。这样,本学科就可以同其他教育学科相区别。同时,由于学习是以心理变化适应环境变化的个体现象,因而学习属于心理科学所要研究的一个领域,而教育心理学以学生的学习为研究对象,所以它又可以同其他心理科学相区别。

第二,教育心理学强调研究学与教的“心理规律”,研究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与心理机制。

第三,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或者一般心理学规律,而研究各学科学与教的“具体”的规律,应是各种学科教学心理学的特殊任务。如语文教学心理学、数学教学心理学都有其特殊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

第四,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的规律。学习现象非常普遍,动物身上也有学习现象,它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教育心理学虽然可以涉及但不宜过多涉及动物学习和非教育系统中的学习的规律,以保证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更加集中和深入。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任务。

1.研究、揭示学生“学”的心理规律

(1)研究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结果的性质与结构。涉及的问题如什么是学习,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

(2)研究学生学习的分类。对学生学习进行分类的目的,不仅可以使借以反思我们的教育目标有没有忽略某些类型的学习,而且还可以揭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学习的特殊规律,以便对学生学习进行分类指导。

(3)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教育心理学既要揭示学习的一般过程,也要揭示各类学习(如知识的学习、品德和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的特殊过程,以及学习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心理过程、心理机制等。

(4)研究学生学习的条件。包括学生自身的条件(如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知识基础、能力与人格、态度与动机等)和情境条件,认知方面的条件和非认知方面的条件。将各种条件加以组织安排用以刺激、推动、维持学生学习,正是教学的根本任务。

2.研究、掲示教师“教"的心理规律

教师的教作为影响学生学习教育心理学重要外部因素(如教师对关于教育、教学、学生潜能以及自身能力的信念态度,教师的教学、能力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及教学过程产生影响。教育心理学要通过本学科角度的研究,阐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规律来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从而为确立合理的教学原则和建立完善的教学理论提供心理依据,并帮助教师配合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提供适当的教学事件,提高教学效率。

三、本教材的内容体系和构成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这样说,教育心理学既研究学生的学,也研究教师的教。确切地说,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也因此可称为学与教的心理学。在“学”的方面,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在“教”的方面,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师心理”和“教学心理”。因此,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师心理、教学心理构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学生心理

学生心理主要涉及学生心理的共性方面和个体差异方面。学生心理的研究旨在帮助教育者(教师)了解学习者(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特点。它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分析学生心理时,离不开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社会性特点(自我意识、情绪情感、同伴关系等)的重要内容。

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存在发展上的个体差异。学生心理的个体差异方面,涵盖了较多的主题,如智力与创造力、学习与思维风格、人格与气质、社会文化多样性、特殊学生等。

(二)学习心理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在本书中主要涉及学习理论(如学习概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分类学习心理(如认知领域的学习、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三)教师心理

教师的心理品质和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心理正越来越受到教育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教师心理已经成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心理的研究涉及教师的角色与特征、教师的专业品质、教师成长等。

(四)教学心理

良好的设计和计划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往往通过教学设计将课程转变成学生的活动、作业和任务。本书中的教学心理主要从课堂教学设计的角度,分别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各环节如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方法和媒体的选择、教学评价中的心理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中不仅有理论的介绍,而且有具体的方法和措施。专栏1-1教育心理学和邻近学科的关系

专栏1-1

教育心理学和邻近学科的关系

一、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从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对象及方法论来说,这两门学科之间是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因为普通心理学的对象是各领域所共有的心理现象及一般规律,而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局限于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例如,普通心理学研究动机,主要研究动机的一般特征、结构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等方面的问题,而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同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并阐述如何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培养与激发。另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也以教育中特有的心理规律等知识补充和丰富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教育工作不能脱离儿童心理的发展状况,而教育又能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二者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既有联系与交叉的一面,但又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正在成长和发展的儿童和青少年,而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儿童和青少年又大多是在校学习的学生;儿童心理学研究在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的各个不同侧面(认知的社会性的)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的认知的学习、动作的学习及态度和品德的学习都要结合各个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简言之,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学规律,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儿童的发展。

三、教育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科学中的基础性学科,很多教育分支学科都与教育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科学中的核心性研究内容就与教育心理学密切相关。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重在提出教学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说明应该如何实现有效的课程和教学,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则重在揭示教育教学条件下的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应用,如知识、技能、能力、态度和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形成发展规律,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的研究,学习过程、学习策略等的研究,为课程和教学设计提供心理学依据。即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需要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作为重要基础,而教育心理学要更好地指导课程和教学实践,也必须密切结合各类课程及其教学的整体研究和实践,研究各学科的学习和教学心理。

四、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对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进行理解和分析。从学科的范畴来看,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从学科的作用来看,它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特点及规律,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它非常关注与教育教学情境有直接关系(诸如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教学心理等)的问题,以便为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问题提供具体原则和操作方法;从学科的发展来看,教育心理学还是一门交叉学科,其交叉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且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征。教育心理学研究要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实验法计算机等,因而使其具有自然科学的某些特性,教育心理学重视的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影响,以及人在智能和社会性发展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规律,这又使其带有明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色彩。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指本学科研究在其设计、实施及结果阐释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方法论上的指导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任何科学及其研究都必须遵循的原则。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和其他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具有严肃性和严密性,必须遵守客观性原则。

所谓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对待客观事实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客观事实出发,如实地反映心理现象的本来面目,既不能歪曲事实,也不能主观臆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尤其在实验设计、材料收集上要注意尊重客观事实,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实地记录外部刺激和被试的肌体反应、行为表现和口语报告等,从心理现象所依存的客观条件和外部活动表现去揭示规律;从客观事实到研究结论的推论也要建立在逻辑规则上,要注意全面分析,不可任意取舍,不能轻率地用个人已有的知识去填补观察上的空白,用对预期效果的推论来代替客观事实,或者仅凭一时一事来下结论;当观察的结果与事先假设相矛盾时,应该尊重观察到的客观事实。

客观观原则要求我们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主要采用客观方法。客观的研究方法是保证获取真实、客观资料与数据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的研究设计与统计处理手段,可以准确地反映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为揭示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二)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科学的系统理论的具体体现。基本含义是要坚持整体系统的观点,多层次、多侧面进行研究,不能孤立、片面、割裂式地看问题。系统性原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系统性原则要求研究者要将学生的心理看作由机能上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整体,并从心理系统与环境、心理系统内部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制约关系来认识各种心理现象的性质及规律。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与心理学其他分支一样,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的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实践的需要出发,研究的课题应来源于实践,研究过程要紧密结合教育实际,研究成果要接受教育实践的检验,服务于实践。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也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而理论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这种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的原则对教育心理学尤其有重要意义。

(四)教育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注意贯彻教育性原则,也就是说,研究者进行研究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样才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的正常良性发展,一切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研究都是不允许的,这是进行教育心理学研究不容违背的一个基本伦理道德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但从总体上来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类: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它是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特定情境的事实与关系进行详细的描述;实验性的研究方法,它是在控制严格的实验条件下,操纵教育教学情境中的一些变量而研究其效应的方法。

(一)描述性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描述性研究方法很多,这里仅介绍四种。

1.观察法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的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做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例如,观察学生在听课时的表现,以了解其注意力的集中情况。

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来看,观察有两种主要形式: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根据观察要求不同,观察法又可以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为了避免观察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使观察时能够获得正确的资料,在使用观察法时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观察必须要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对拟观察的行为特征要加以明确界定,做好计划,按计划进行观察。

(2)观察必须是系统的,而不是零星偶然的。

(3)必须随时如实地做好记录,严格地把“传闻”与“事实”“描述”与“解释”区分开来。如果能用录音机、录像机做记录,效果更好。

(4)应在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态的情况下进行观察。

观察法是收集资料的初步方法。它使用方便,有经验的教师如能善于运用,是可以收集到所需资料的。但观察法积累的资料只能说明“是什么”,而不能解释“为什么”。因此,由观察所发现的问题尚需用其他研究方法做进一步的研究。

2.调查法

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法和口头调查法两种。调查法可以用来探讨被调查者的机体变量(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经济状况等)、反应变量(即他对问题的理解、态度、期望、信念、行为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研究者本人做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研究者的人做调查。

书面调查法即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口头调查法即访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3.测验法

测验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测验的种类很多。按一次测量的人数,可把测验分为个别测验(一次测一人)和团体测验(一次同时测多人)。按测验的目的,可把测验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性向测验)和人格测验等。

4.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对一个人或一组人的问题进行研究的方法,有时也与纵向的追踪研究相结合,系统记载被试某些心理活动的发展状况,某些教学心理问题产生与发展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特例研究,如超常儿童、特殊才能儿童、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及品德不良儿童等,研究中要求对个案的材料收集齐全、详尽,只有这样,才能对所关心的问题提出中肯的意见。

(二)实验性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等上述这些描述性研究方法可以用来发现两个(或几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即关系的疏密程度,从而为我们通过一个变量预测另一个变量的发展提供有效手段;但这些方法却不能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要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必须借助于实验性研究方法即实验法。

实验法就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称为自变量或实验变量(通常是刺激变量);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实验需在控制的情境下进行,其目的在于排除实验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无关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系统地控制和变化自变量、客观地观测因变量,然后考察因变量受自变量影响的情况。因此,实验法不但能揭明问题“是什么”,而且能进一步探求问题的根源“为什么”。

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问题必须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并使这两个组在机体变量方面大致相同,控制实验条件大致相同,然后对实验组施加实验变量的影响,对照组则不施加影响,考察并比较这两组的反应是否不同,以确定实验变量的效应。

教育心理学在进行实验研究时,有时在特定的实验室环境下,借助于各种科技手段与专门的实验仪器设备来获得资料和信息。这种实验被称为实验室实验。它的优点是获得的实验数据真实可靠,但是人为性较大,研究结论缺乏生态性,难以推广到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除了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的实验室实验外,还有一类更为重要的实验法叫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是在实际教育教学情境中对实验条件做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例如,要研究小学一年级儿童普遍存在着的感知算式错误(把加法做成减法,或把减法做成加法)的原因,实验者在一个班里按一定的计划加强实验性训练,对另一平行班则不进行这种实验性训练,进行正常教学,对获得的材料加以整理和分析,就可以找出影响小学一年级儿童感知算式错误的原因。

自然实验的优点是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下进行的,是把心理学研究与实际的情境结合起来,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较好地避免了实验室实验的情境人为性,所得结果比较接近于实际,能较真实地反映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同时它也和观察法不同,不是纯客观地观察教育的自然进程,而是在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改变某些条件,给被试以必要的影响,从而观察学生心理上所产生的变化,所以较具主动性,所得结果比较准确。但是自然实验法也有缺点,即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影响,不容易严密控制实验条件。要精密地控制实验条件,还需用实验室实验。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简史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研究和知识体系。这种结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教育工作本身需要研究人,研究教育对象,因此教育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心理学的发展又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心理学使教育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而又十分复杂的事业,它需要许多科学为它服务,其中显得特别重要的是心理学。一些著名的教育改革运动都是以某种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

专栏1-2

从心理科学与教育实践之间关系上来看,梅耶认为,对该问题的回答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①单向路径,20世纪初期的幼稚乐观主义阶段,主张将心理学直接应用于教育实践;②死胡同路径,20世纪中期的悲观主义阶段,心理学与教育学两条路径互不相干;③双向路径,20世纪后期的谨慎乐观主义阶段,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界定了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同时,心理学的研究指导着教育实践。这三个阶段构成了教育心理学100年来的曲折发展历程。表1-1对这三条路径进行了概述。

表1-1心理学与教育之间的三条路径

孩子的学习生活状态不好怎么办,(2)

一、教育心理学的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真正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人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他立志于用准确、精密、数量化的方法研究和解决有关学习的问题。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之后,此书又发展成三卷本《教育心理大纲》,于1914年出版。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由此而开始确立。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别差异及其原因。虽然其论述有机械化和简单化的倾向,但他是用严格的科学方法研究学习和教育问题的,较以往单纯用内省和思辨方法去解决教育心理学问题有了本质的区别。因此,心理学界一般都认为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称其为教育心理学之父或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专栏1-3

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即三个分卷论述的内容。

第一卷《人的本性》主要论述与人的先天倾向有关的问题,涉及先天倾向的成分、作用、生理和解剖特性以及各种先天倾向出现与消失的顺序和时期。桑代克的基本观点是人是先天倾向和后天环境、教育的产物。他认为,教育心理学的职责是弄清:人的本性是什么?人的本性改变依据什么规律?

第二卷《学习心理》论述学习心理学规律,是他的教育心理学的核心部分。他将学习分为四类:一般动物能获得的联结形成、包括概念在内的联结形成、辨别学习和有选择的思考或推理学习。他论述了每类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第三卷《个别差异及其起因》主要论述了个别差异的先天原因,如性别差异、家族遗传、成熟等问题。此外还讨论了环境教育对个别差异的影响,认为环境和遗传两者都很重要。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

20世纪20年代以后,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法国心理学家比纳首创智力测验后,各种类型的测验,如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先后开展起来,并广泛运用于教育中。教育心理学吸收了心理测验的有关研究成果,从而大大扩充了自身的内容。20世纪30年代以后,各种应用心理学发展很快,教育心理学也将其纳入自身的学科体系。到了20世纪40年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与社会适应以及心理卫生的内容进入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20世纪50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逐渐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在这期间,学习理论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20世纪2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心理学占优势,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在动物与人的学习的研究上,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并形成了许多理论和学派。这些理论和学派之争,也反映在教育心理学中。行为主义心理学重视客观实验,形成了良好的传统,但是,用动物和儿童的比较简单的心理过程去推测人类高级的心理活动,缺乏对人类学习的实质性认识,对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学习研究较少,因而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大。

与此同时,杜威则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内容和体系上仍存在不少缺陷。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内容庞杂,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西方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种类繁多,以美国来说,每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及教育心理文选之类的书籍有上百种,各书的课题、内容体系均不一致。涉及的范围很广,有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动物学习理论、人格心理学、心理卫生、心理统计与测量以及各学科心理学。由于上述心理学的各分支都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教育心理学难免不与这些学科重复,加之教育心理学本身又没有严格的理论体系,因此当它的内容得到扩充时,便显得非常庞杂。

二是对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研究较少,尤其是对学生课堂中知识的学习研究较少,难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因而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这一时期,西方心理学界以行为主义占优势,强调进行客观的研究,主张研究外显行为而拒绝研究内部心理活动。这使得行为主义在揭示动物心理、人的低级心理以及发展研究技术方面做出了贡献,但却回避对人的高级心理活动的研究,只借用动物和儿童的简单心理活动去推测人类的高级学习过程。这种倾向反映在教育心理学中,导致实际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学习研究很少。

三、教育心理学的成熟与完善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变化。

一是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内容和体系都是围绕有效地教与学而组织的,与教和学关系不大的属于其他学科的内容都逐渐删去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二是注重为学校教育实践服务。如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学家布鲁纳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美国的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还有不少教育心理学家开始把学校和课堂看作是社会情境,注重研究其中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如班级的大小、学生的角色等。

三是行为派与认知派关于学习理论观点的分歧越来越小,它们都在吸取对方合理的东西,都希望填补理论和实践的鸿沟。认知心理学家不再否定条件反射、强化、尝试与错误等现象的存在,同时否认人的心理的内部认知过程的极端行为主义者也越来越少见,学派界限趋于模糊。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的问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时教育心理学家主要针对这种学习的特点开展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以及自我监控的能力等,这些研究对新技术条件下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尽管心理学与教育这二者的关系在过去有些摇摆不定,但今日的教育心理学在改进教育实践、完善心理学理论等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光明,正显现出如下颇具生机与活力的发展趋势。

(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例如,探讨学生是如何进行知识建构的;探讨如何为学生创设最近发展区以促进其自身的认知发展;如何为学生建构学习支架以帮助其自主学习过程;如何营造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研究学生在多元智力、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

(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例如,探讨学生是如何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思、自我监控、调节和管理;探讨学生如何进行自我激励(涉及自我效能感、学习目标、信念系统以及成就归因等)。

(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例如,研究知识获得的深层加工过程(如双向建构过程、概念地图学习等)、高级知识的获得过程、先前经验的构成以及概念转变过程等。认知与学习机制的研究与脑科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成为基础研究的新方向。

(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例如,研究社会合作、师生之间或同伴之间的互动对认知与情感的影响等。

(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例如,探讨实际问题情境性和真实性任务对学习的作用、知识的情境化性质、基于问题的学习以及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解决等。深入研究不同学科(如科学、数学、阅读、写作等)的学习和教学问题,以及研究学校以外的各种情境中的学习问题(如成人学习、基于工作的学习、终身学习等)。

(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例如,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对学习的影响、多元文化的交汇对教学的影响。

(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例如,研究发现和探索学习、合作学习、建模、支架式教学以及跨学科项目研究的制作等。

(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例如,研究如何利用和管理学习资源和过程;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过程与教学模式;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与远距离教学等。

【思考与练习】

1.教育心理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

2.简述教育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3.谈谈你对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和教育性原则的理解,并说明在实际研究中应如何遵守这些研究原则。

4.用本章所介绍的教育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就你感兴趣的某一教育教学问题,设计一个小实验。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