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体验特征,审美体验的发展过程

首页 > 育儿 > 作者:YD1662023-04-22 01:03:21

审美体验特征,审美体验的发展过程(1)

本文来自*受惊的DNA(ID:wmdshi),作者:江滚滚,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切仪式性的东西都需要严格被避免,因为它直接就腐烂了。


当然,一个吻也是一种仪式,它不是腐烂的。


除了和一个吻同样纯正的东西之外,不能允许有更多的仪式了。


——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在自己的笔记中曾明确表示,要避免一切仪式性的东西。但是,像一个吻那样“纯正的仪式”,却被他赦免了。

今天是女生节,对于乔纬来说,一个吻显然不能让他平稳着陆。

不过最难的还是每年“双旦”,那是乔纬最紧张的时刻,因为他免不了会和妻子吵一架。今年是他们结婚的第四个年头了,从圣诞到跨年,无论他如何吸取往年的教训,都无法准备好一个让她感到满意的有仪式感的圣诞与跨年。直到最后时刻的到来,焦虑达到顶点,思来想去系统瘫痪,选择放弃,吵架,然后临时花更多的钱买礼物弥补对女朋友节日仪式的亏欠。

刚刚过去的2022年2月22日,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一晃而过的日子,但司洁为自己没能提前安排点什么活动感到懊恼。不过这也只是一闪而过的情绪。真正让她感到苦恼的,是一直未能实现的毕业旅行——那是早就被师姐在朋友圈撩起,而自己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成行的新疆之行。

去年春节假期刚过,李敏山郑重其事地选择了一个自己内心最平静的夜晚时刻,将提前设计好的海明威海报用相框裱了起来,斜放在为写作精心设计的空旷书桌一旁。一年以后,他会由衷地感谢自己当初的这个无奈之举。每天早上起来后,他磨好咖啡,坐在为腰间劳损而补偿性配置的人体工学椅上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看向海明威的海报,上面写着一句话:

别着急,你以前一直这样写来着,你现在也会写下去的。你只消写出一句真实的句子来就行。写出你心目中最最真实的句子。

每当这个仪式做完,他会感到无尽的平静与力量。

付丽每天的幸福感来自晚餐。在像所有的职场年轻人该有的样子拼搏了九年无果之后,今年34岁的她换了一份更轻松的工作,而且是带着毅然的决心,降薪找的工作。新单位最大的好处,就是每天可以四点下班,这近似于每天多出半天自由时间。在回家的路上,她会去菜市场小心翼翼地选菜、讲价,然后花上两个小时的时间洗菜、做饭、摆桌。对她来说,这似乎是一种延长生命的办法:做饭花的时间越长、程序越复杂,她就越感觉生命时间更长,而且有一种完全自己可控的感觉。

褒贬不一的仪式感

关于仪式感,我们肯定经历过跟他们同样的幸福与困扰。如今,仪式感似乎是继个性、有趣、精致之后,又一个绝对政治正确的事物了。生活要有仪式感,一个人也要好好做饭,节假日一定要精心准备......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待仪式感,至少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第一种,占绝大多数,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学界还是鸡汤界,都认为仪式感是必要的,是认真生活、把普通日子过得精致的表现。

第二种,是早已存在,但一直不敢发声的,认为仪式感完全没必要,既费时费钱又费心,根本不是在认真生活,而是一种虚荣与消耗、攀比与做作。

我们很容易就在身边或网络上发现这两种态度的人。淘宝上甚至出现了一种新兴的职业,叫“仪式感制造师”。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人们设计仪式、制造氛围,或者帮人P图、将照片画成手绘图,以做节日纪念礼。我们对仪式感的渴望,已经进化到了通过简单直接的购买行为就能获得满足的阶段。

与此相反的是,在豆瓣上,有人专门建立了“拒绝仪式感”的小组,“今天520拒绝仪式感”“吃水果的时候拒绝仪式感”是他们具体的行动。而在一些类似“极简生活”“丧心病狂攒钱”的豆瓣小组中,我们也能看到,拒绝仪式感是他们认为过上这种生活的重要理念。在知乎,同样有类似的情况:有一个话题是“生活中有哪些是反仪式感的”,下面的回答各显神通——“在日料店吃生鱼片就大蒜”“毕业不聚餐不掉泪”“旅游绝不自拍”......

我们为何会对仪式感表现出两种如此相反的态度呢?在探究这两种态度背后的原因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仪式感到底是什么。

并不现代的仪式感

仪式是一个古老现象。

在很多原始部落中,仍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仪式行为。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访问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特罗布里安群岛时发现,那里的渔民在出海前会做一系列的仪式——

他们会小心翼翼地在独木舟中涂上黑色、红色和白色的颜料,边涂边念咒语。同时用木棒敲击船身,把船头染成赭色,船上的渔民则用贝壳装点手臂。

但是当渔民出海后进入平静的区域时,便不再做这些仪式了。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渔民举行的这些“魔法”仪式,是为了帮助他们应对太平洋不可预知的力量。

很多人类学家注意到同样的现象,几乎世界各地的渔民,都容易产生这样的迷信和重复坚持的仪式行为,来帮助他们应对特殊职业带来的不确定性与危险性。

同样是人类学家的维克多·特纳则发现了一种更为残酷的仪式现象——赞比亚恩丹布人的酋长就职仪式。

酋长候选人首先需要在远离村庄一英里远的地方建造一个树叶小屋。他身上只披着一块破烂的腰布,日落后带着同样是衣衫褴褛的妻子住进小屋里去。在那里,夫妻二人必须后背佝偻着坐在地上,这是一种屈辱和谦恭的姿势。不仅如此,他们还被强制必须接受部落人的辱骂,任何人都有权辱骂他们,把自己积压的怨恨全部倾诉出来。酋长候选人必须低头恭听,一言不发。他们还不许睡觉,不许发生性关系。他们就像奴隶一样,事实上也会被指使去做一些本该奴隶去做的工作。但是第二天酋长就职后,对遭受的羞辱和折磨并不憎恨,也不会记仇。

特纳认为,这项仪式是酋长新旧身份转换的中间阶段,目的是通过艰苦的磨练,接受其他成员的制约,让他获得自我控制能力,日后面对权力的诱惑也不会跌倒。同时,也象征着他以前身份不复存在,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是社会对他新身份的确认,他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了。

在古代中国,关于仪式的记载就更多了。《礼记·曲礼上》中就描述过一段与饮食有关的仪式:

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渫处末,酒浆处右,以脯修置者,左朐右末。

饭菜怎么摆,汤肴怎么喝,如何咀嚼不同肉类,如何使用筷子和汤勺......一个常见的平日饮食礼,都有诸多极尽繁复的仪式动作。在这里,通过将吃饭的过程仪式化,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文明优雅的秩序感和控制感。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对饮食的尊重。我们经常说的“好好吃饭”“认真对待三餐四季”跟这个仪式一脉相承。

可见,仪式感是早已刻在人类生命印记里的东西了。

到底什么是仪式感

既然仪式感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而来的现象,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作用?

从字面意思来看,“仪式感”是“仪式”所带来的感觉,即人们通过一系列的仪式行为之后,会带来某种感觉体验。问题又来了,这是种什么感觉体验?我们为什么需要这种感觉体验?

心理学家对仪式有过一个定义,即它是一组预先设定好的象征性动作序列,通常以形式和重复为特征,缺乏直接的效用和目的。

换句话说,仪式就是一系列的行为动作,它非常形式化,是可重复的,并且不会带来什么直接的现实改变,只具有象征意义,没有什么明显的目的性。

比如,著名的网球名将纳达尔在比赛时,会严格按照既定的顺序喝不同种类的饮料。又如,有人每次汇报前一定要带上同一支钢笔和同一个笔记本。这些行为动作非常形式化,没有逻辑,而且是可重复的,我们也不能说它们和比赛或者汇报有什么直接的相关性。

但是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这些仪式性的做法,能让人类大脑存在稳定和可预测性,是对抗不确定性和焦虑的习惯缓冲器。当我们在做重复可控的仪式行为时,我们也会认为即将要面对的挑战也是可控的。仪式过程给了我们一段极其平静可控的时间体验。

从这个角度来看,仪式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确定和控制感。

到这里,我们依然有种感觉,心理学对仪式感的解释,似乎只能代表部分人的感受。大众在谈论仪式感的时候,是一个极其丰富复杂的现象的:

聚餐狂欢是仪式感,


个人独处也是仪式感;


一件礼物是仪式感,


一顿早餐也是仪式感;


消费购物是仪式感,


自己动手也是仪式感......

仪式感可以按在任何事情身上。事实上,我们在谈论仪式感的时候,至少包含着四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里面既包含“个人”和“群体”的仪式,又有“日常”和“节庆”的仪式。我们可以将这四个维度放入一个坐标轴,以区分不同类型的仪式:

审美体验特征,审美体验的发展过程(2)

上图中四个区域所列举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的话语中,都会被称为仪式感。但是,我们又能明显感受到它们之间的不同:有的是在日常发生的,有的则在特殊节日里必定发生;有的是面向自己一个人的,有的则需要他人和群体的参与。

这些不同种类的仪式感,其背后的作用机制,也确实不一样。

个人日常仪式——控制感、确定感

审美体验特征,审美体验的发展过程(3)

这是前文所说的心理学家所定义的典型的仪式感,具有“形式化、象征性、重复性”的特征。

本文李敏山写作前必须盯着海明威画像并默念几句话的一系列动作,就是个人日常仪式的表现。它就像是他编码出来的一个小系统,能够对抗写作这个非常不确定的大系统

类似的还有:做好饭必须认真摆桌才能吃下,工作前必须整理书桌,出门必须好好打扮,周末一定要打扫房间,回家第一件事是撸半小时的猫......

毫无疑问,这些个人日常的仪式行为面向的是自己,没有明确的目的。但是它却通过刻意的形式化和重复性,创造了一种对那一刻时间的独特体验。这一系列没有逻辑甚至繁复的仪式动作,让我们在心理上感觉时间延长了,变厚重了。更重要的是,这一部分仪式过程的时间是属于自己的,是完全可控的。在这段属于自己的可控的时间内,我们可以喘息,可以放松,可以畅想,可以发呆......这也就是为什么看似毫无目的毫无逻辑的仪式感,能给我们带来控制感,确定感,能缓解焦虑。

由此可见,个人日常仪式感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目的,它不会作用于即将要面对的挑战,不会作用于此刻的生活现状,但是它会作用于时间。它会让同一个时间段内,有仪式和没有仪式,在我们的心里产生不一样的体验。

群体节庆仪式——崇高感、参与感、忘我感、自我感

审美体验特征,审美体验的发展过程(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