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王伟平生平简介,王伟平演员现状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2-12-10 11:21:58

首先,让我们来看“伟平圆”,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他书法的线条,王伟平说:“其实就是要有认知度、识别度。用笔千古不易,好线条只有一种。”王伟平的书法线条圆润厚实,饱满立体。我们通常都会说看书法首先需品味那根线条,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王伟平是在篆籀书体上下过很大功夫,纯正的中锋用笔,具有隽永悠长的意味,看了让人就像喝了味道非常醇厚的酒,沁入心田,爽口爽心。傅山曾经说过:“不知篆籀从来,而讲字学书法,皆寐也。”(《杂记》)王伟平起笔很少露锋,常常是裹锋后调整笔锋,缓缓而行,不激不励,我想这就是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的:“法书仙手,致中极和,可以发天地之悬微,”我想好的中锋运笔是一个书法家最基本也是最极致的要求,因为其他的运笔方式都是在此基础上加以生发的。体现“伟平圆”的特点还有就是他的篆籀的绞转笔法的娴熟的运用。他说过书法中转折是最为重要的地方,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书法家用笔的细腻度和质感,书法中线条的质感显得尤其重要,他在转折处除了在楷书(特别是小楷),他是采用方折的方法,在他的行草书中,他基本上运用圆转的笔法,他能很好地调整笔锋,使其处在始终保持中锋的状态。没有进行过篆书训练的人很难达到这一点。

演员王伟平生平简介,王伟平演员现状(5)

当然,有的时候他还会采用“搭”的方法,轻松一提,一拓直下,了无滞碍。总之,王伟平不是那种会将侧锋、偏锋、逆锋等等拿来通通搅成一锅粥来运用,他就是很纯正的中锋,厚厚的,饱满而富立体感,两边光滑中间极具力度。在这种中锋的铺写中,王伟平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捺脚 向右下走,这也是北魏碑刻的痕迹,而卧钩时露明显的额头,可以看出《麻姑仙坛记》对他的影响。他说:“如果没有笔墨的话,我们看这些作品其实都是平面的,没有质感的,只有具有质感的线条才能使其立体起来。从书法来说,韵味是最难的,概括而言,线条的韵味主要体现在折与转,长线条不用'折法'用'转法',就像画兰叶一样,这个就是'韵”在这里他揭示了书法的技法处理与美学效果是息息相关的。所以,王伟平书法给人的洁 净优雅的感觉就是建立在这种点画的多维度汲取前人长处基础上的。这就是他书法的法理基础,恪守传统,以不变应万变,维护书法最核心的价值部分。不随便奢谈创新,而这在他看来都是自然而然的发生。只有确立了 法度的尊严,随之而来的意趣、格调、情韵等也就随之而生发。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之为艺术形态的发生学。

演员王伟平生平简介,王伟平演员现状(6)

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的发生既是从局部开始,比如基础点画和间架结构的构造,起收运笔和笔势往来的依据等等。然而更为重要的是空间意义上的变化,这一点在王伟平身上看得尤其清楚。留空这种艺术手法在书法上我们称之为“计白当黑”,这就是黑白世界里的互为转换,能够巧妙利用白色的书法家都是高手。比如王宠和八大,特意地留白使得黑色受到挤压,那么“伟平白”,又是如何处理这种效果的呢?就上下空间而言,王伟平吸收的是王宠的方法,将重心上提,下部留空,使得整个结体顾长,也显得飘逸洒脱,其实我们只要稍微留意一下白蕉在1942年左右的书法结体也是从这个方向去入手的,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其受到白蕉的影响。

演员王伟平生平简介,王伟平演员现状(7)

当然更为远溯的话就会发现从唐代的欧阳询到宋代的林逋,从明 代的王宠到近代的白蕉,这些书法家的风格都是高标自许,不落俗氛的,大片留白给人以无限遐想,可能是受了《麻姑仙坛记》影响,王伟平的用笔是采用了外拓笔法,故而,他的书法两竖笔是略带鼓形,而白蕉则是在1949年以后的作品里才改为这么做,同时改变了内撅笔法并放短长度,形成了白蕉用笔方式的大拐弯,这样绞转的用笔更适合行草书的书写,使作品更加流畅遒美,一派魏晋风韵。而王伟平并没有改变长度,也没有加快书写的速度,依然是悠闲自得地挥洒,不紧不慢的书写,再加上左右不对称的大片留白,使作品注入了八大山人的元素,所以,可以这么说,在欣赏王伟平的作品时,映入眼帘的大片空白,正是他的奇妙之处,白者黑也,这样就形成了他疏阔悠远的视觉特点。也造成了观者的“陌生感”。张怀曜说:“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余裕;结字俊秀,类于生动,幽若生远, 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这里的“以不测为量”就是指结体布白达到千变万化、不可捉摸的地步。无法预测它最后的效果,这就是王伟平在结构布势时的特点。现在我们从点画到结构看王伟平书法的艺术特点,逐渐开始有点清晰起来了。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伟平简”。

演员王伟平生平简介,王伟平演员现状(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