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徐府坑的北半部已经改建为中城花园小区等,南半部也将改建,
住在中城花园的元虹妹家南窗外便是那个曾十分热闹的菜市。同住中城花园的文琰弟能指出我父一家所住位置,由他们看好我们的“根”吧。
文瑗哥手绘之裴家大院
图四中文字可能看不大清楚,其中说,据六姐元秀考证,此大院至少已有150年以上的历史了。中院显然是宅第的中心,北屋是上房,住有正房奶奶、三伯父及吾辈的大哥一大家,东厢屋住(张氏)奶奶、二大大家、五姑、大姐姐,六姐也住此,西厢屋北半部住我父一家,南半部住八伯父一家。大伯伯家住前院西屋,六大大一家住后院北屋。东院及前院的部分房屋及相应门面房出租。我所住的中院布局是很标准化的。20多年前我曾测量了它的大小,具体数字今天已记不清了,只记得东西与南北长度比接近“黄金分割”的0.68,还叹道“合乎美学尺寸”。甚至厕所、厨房的位置也很有讲究,厕在东北角,厨在东南角,这是按照“五行”学说设计的。科普作家陶本艿著《古代厕所文化》
有论述并写道:“按照约定,北为上,南为下,所以人们说的‘到北方去’是‘北上’,‘到南方去’是‘南下’,到厕所是‘上厕所’,到厨房是‘下厨房’。”
对于爷爷裴维信,我只有1947到1948年的点滴印象(他1948年去世,享年89岁)。个子不高,一脸“枯处皮”、手一直发抖还在写字的小老头,我看着他都有点害怕,不敢和他说话。他的孙子、孙女有32人,并不知道我叫啥名字,还是奶奶做的介绍:“这是老九家的文瑄。”他也就“呵呵”了两声就缩到床上休息去了,看着像个8、9岁的小孩那么大。再一个印象是,早上,有儿媳妇到其居屋“请安”和照料洗漱及喂饭,一日三餐这些都由各位儿子家轮流值日。
元秀姐查阅过许多资料及晚清档案,在2013年9兄18岁就当
月29日写给马跃的信中说爷爷“高寿,有才华,但是一生科举考试不顺,做官不顺……
善诗……虽有才华……他到51岁才当上了陕北的县长(知县),怎能与其兄18岁就当小京官相比(其兄后来做了顺天府尹、府丞——俗话说就是
的末代市长)?”
解放后,他的子女填写家庭出身很有意思,我爸与八伯父填的是“旧官吏”,十叔、十一叔填“地主”,二伯父最聪明,填“书香门第”,这个自报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也是父辈们始料未及的,我爸因“旧官吏”而谨小慎微,一有运动就紧张,其实他是个很清白的人。青年时在蚌埠干淮河港务,上司贪污,爸害怕就辞了这个肥差。老年退休了,到区里街道办的小厂当会计,厂长想方设法贪污,他又害怕,就又辞了工作。在这条街这个大院,我生活了17年,直到去西安上大学就一直居在外省了。在西安工作时,一位同事娶了位开封籍姑娘,我与她第一次见面互相寒暄时她脱口而出:“你是徐府坑裴家大院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