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接受作者采访时的张瑞芳
于是气势汹汹的张瑞芳来到了楼下的雕塑室,准备一番“兴师问罪”,却不曾想会被眼前那个专注的男子给吸引了。
在对方发现她之后,张瑞芳也没了之前的气恼,没有之前想象般责骂的场景。
那个男子就是郑曾祜。
那一天,是张瑞芳第一次见到郑曾祜,当时是谁也没想到,那竟然是二人长达七十载故事的开端。
张瑞芳
张瑞芳与郑曾祜逐渐熟络了起来,他们开始一起探讨美学艺术,然后再互相分享自己的艺术灵感。
除了艺术学习上的互助,郑曾祜开始在生活中照顾起张瑞芳来,他经常会跟张瑞芳一起吃饭,到了后来还会送张瑞芳回家。
在郑曾祜出现之前,张瑞芳最为敬仰也是最为依靠的是她的父亲,可是父亲却不幸死于战事。
在张瑞芳看来,郑曾祜的出现,填补了父亲去世之后她自己内心的空缺。
无论张瑞芳在别人看来是如何一位进步如何独立自强的女性,但是她其实也是需要有人可以作为她的依靠的。
参演《李双双》时的张瑞芳
而那个人之前是她的父亲,现在好像是郑曾祜。
在那段时间,郑曾祜确实没有辜负张瑞芳的期望,他成了张瑞芳心中难以被取代的人。
张瑞芳曾和郑曾祜一起组织过一次闹学运动,以此来响应北平大学生的进步运动。
当张瑞芳选择与顽固派对峙争辩的时候,郑曾祜始终选择站在她的身旁,即便对面的人群当中,有他自己的父亲。
在那个时候张瑞芳应该是很幸福的,因为她在最需要人支持和帮助的时候遇上了郑曾祜,他知心且温柔,他勇敢而且值得依赖。
两颗同样炽热的心就这样开始逐渐靠近,他们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无间。
有一次,郑曾祜送张瑞芳回家,张瑞芳的母亲见到郑曾祜与自己女儿关系如此不一般,便对着郑曾祜以开玩笑的口吻说道:
“你们关系这般,要不等毕业之后,就结婚成家吧!”
虽然知道张瑞芳母亲可能是在开玩笑,但是却也是引起了郑曾祜的沉思,他开始考虑起他与张瑞芳的未来,他是想过要和张瑞芳结婚,然后过幸福美满的生活。
可是混乱的年代却没有给郑曾祜这个机会。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人的狼子野心显露无疑,他们叫嚣着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面对这场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国内的进步人士纷纷用行动来表明自己支持抗战的决心。
这时候张瑞芳选择的路也和绝大多数的进步青年一样,她希望通过她的努力能够为国家和民族做一点事,做一点贡献。
于是在没有和任何人商量的情况下,张瑞芳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民族先锋队”,并且很快就要跟随上级安排南下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