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影响了一代青年,杜聿明也不例外。他立志,要么学好英语,出国师夷长技;要么投笔从戎,保家卫国。
毕业考试时,杜聿明英语没考好,做一名爱国军人,就成了他的选择。恰好,他在《新青年》上看到黄埔军校在招生,就决定报考。然而杜聿明的这一决定,却遭到父亲的反对。
杜聿明出生的时候,父亲杜良奎已经42岁了。人到中年才得了长子,杜良奎对这个儿子素来钟爱。而且在传统思想里,“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他不想让儿子成为一介武夫,极力反对他弃文从武。
父子二人僵持两个月之久,杜聿明借口说要去北京考大学,杜良奎才让步。然而,杜聿明暗度陈仓,从北京转道去了广州。
1924年,杜聿明在陕西老乡于右任的推荐下,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同期的同学有陈赓、徐向前、蒋先云、左权、黄维、宋希濂、胡宗南等人。此后,这批同窗分分合合,打打斗斗,那又是说不尽的故事了。
蒋介石和杜聿明
进入黄埔不久,杜聿明同时接到了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员两份登记表。斟酌过后,他最终加入了国民党。
军校毕业后,杜聿明被派往武汉黄埔分校任学兵团连长,成为一名军官。一个普通的军官,在历史长河里并不起眼,很难留下痕迹。
但是,我们把时间往后跳四年,来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军的铁蹄一路南下,战火直烧到长城边,中华民族吹响了长城抗战的号角,杜聿明也迎来了最辉煌的军事生涯。
1933年3月初,日军兵临北平东北大门古北口。杜聿明所在的第25师身先士卒,昼夜行军,奔赴前线。激战中,师长关麟征身负5处重伤,血流不止。
关键时刻,副师长杜聿明临危受命,代理师长一职,带领全师苦战三日,连续击退日军多次大规模进攻,直至友军赶到才撤出战斗休整。古北口一战,杜聿明初露锋芒,受到军界的关注。
但对杜聿明来说,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是在全面抗战时期。
1939年底,为了切断中国华南国际交通线,日军侵犯南宁,占领了昆仑关。
杜聿明在昆仑关战役中
当时,第五军是国民党唯一一支机械化装甲部队,在反攻昆仑关之战中,第五军担任主攻。而杜聿明正是第五军的主帅。
固守昆仑关的是素有“钢军”之称的日军第21旅团,夺关之战于12月18日凌晨1时打响,杜聿明率部鏖战数日,终于在12月31日全歼守敌4000余人。
昆仑关一役,是抗战期间,继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之后的又一重大胜利,在抗战史上留下气壮山河的一页。经此一役,杜聿明的“铁甲王牌”,也名扬天下。
在漫长的战争岁月里,杜聿明还受命于危难之际,于1942年率十万远征军入缅作战。历时6个月的入缅作战,前后经历上百次战斗,伤亡官兵达6.7万人。“忠骨留异域,浩气存他国”,可谓千秋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