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电影分析,推销员之死电影深度解析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4-06 17:31:56

文:宿夜花

阿瑟·米勒,是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剧作家之一。当代观众对阿瑟·米勒的认识主要停留在他的各种身份标签中——玛丽莲·梦露的前夫丹尼尔·戴·刘易斯(3次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该项纪录保持者)的岳父

通过流行文化偶像去了解更多电影自然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阿瑟·米勒获普利策奖的戏剧作品《推销员之死》及其衍生出的诸多电影版本,却未能收获年轻观者足够的重视。

因其作品的主题主要聚焦于当代人的生存困境、精神忧患、信仰危机,也时常被用来和同期著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代表作为《*号街车》等)一起作比较、探究。

推销员电影分析,推销员之死电影深度解析(1)

在田纳西的作品中,主人公的身份更多是南方的没落贵族,所呈现出的那种破败、病态、颓靡,更多的是昔日小资产阶级梦幻田园破碎后的慵懒、迷醉与癫狂;而米勒作品中的人物,多是城市中的底层,他们或是商贩、农者、劳工,他们挣扎于经济萧条的绝望与恐慌之中,为了温饱的基本生存需求而奔波辗转、漂泊不定。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并不一定在某些方面登峰造极、无可超越,而是经典作品的主题通常展现出了一种跨越时代的普遍性,可以为一代又一代的观众提供源源不断的发掘空间

电影《推销员之死》讽刺了“美国梦”的虚无,通过讲述一个普通推销员的在虚妄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中走向毁灭的悲剧,揭露了“美国梦”的欺骗性以及对个体的扭曲与异化

推销员电影分析,推销员之死电影深度解析(2)

梦想的制造与解构,看似是截然相反的,但却同时存在于好莱坞主流电影发展历程之中,它们并非完全对立。

一方面,既有《绿野仙踪》、《阿甘正传》之类的制造梦想,宣扬一种机会的平等、个人的自由、梦想的可能性、良善正义忠信价值观的正向功能,传递一种“任何人可以通过努力收获成功”的美好信条,来满足观众对理想生活的期望;

另一方面,亦有《美国丽人》、《阳光小美女》此般对“美国梦”的讽刺、戏谑,好莱坞电影似乎又在同时提醒观众,梦想终归幻影,泡沫破灭后,如何接受现实、悦纳自我?才是作为普通人更需要直面的问题。

01

推销员电影分析,推销员之死电影深度解析(3)

电影《推销员之死》的主人公威利·洛曼,作为一名受教育水平有限的推销员,正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写照。小人物的视角,又使得影片的现实主义价值真的触及到最为严酷的底层生活摆脱了好莱坞题材中常见的中产、贵族题材的局限性

首先是时代因素,这是影片的社会意义所在。小人物因其不具备经济基础与社会地位,在风云莫测的时代变迁中,更容易变得生活拮据、处境窘迫。面对外部环境与客观条件等不可抗力,他们无法用自我意志去抗拒苦难、只得被动地承受,裹挟于历史巨轮之中的无所适从与无可奈何,正是小人物悲剧的根源所在。

推销员电影分析,推销员之死电影深度解析(4)

首页 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