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电影分析,推销员之死电影深度解析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4-06 17:31:56

不切实际的期待、过高的赞誉,非但在娇惯与溺爱之中纵容了两个儿子的性格、加剧了他们道德的腐化与堕落、形成人格的缺陷,更是彻底地使儿子迷失在美好前途、优秀人格的谎言中,无法看清并正视自我

电影的结局,威利通过自*来为儿子及家庭换取最后一笔物质财富、通过自我毁灭获得虚无的荣誉(而最终只有家人与仅有的一个朋友参加),这种结局在悲情之余,更显讽刺性。作为一个推销员、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的死无足轻重。

推销员电影分析,推销员之死电影深度解析(9)

这无疑是对“美国梦”最辛辣的讽刺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太多毫无主见、盲目盲从、随波逐流之人在“美国梦”神话之中迷失自我、陷入虚无、走向毁灭,而这种悲剧性终将通过家庭亲缘的纽带,进一步摧毁他人的精神

尤为值得称赞的是,饰演威利的弗雷德里克·马奇,无论是在身体形态还是表情控制上,对威利身心状态的呈现都是细致入微的。踉跄的步伐、迷醉的形态,无不体现他作为演员的肢体语言的丰富性;更令人赞叹的是,表情神态的表现力,疲惫、困倦、绝望、孤寂、脆弱、愤懑,无不在眼神中凸显。在已经凭借《化身博士》、《黄金时代》两度夺得奥斯卡影帝之后,弗雷德里克·马奇收获了又一个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推销员电影分析,推销员之死电影深度解析(10)

03

电影《推销员之死》于1951年上映,届时收获了威尼斯电影节影帝、金球奖最佳导演与剧情类男主角等主流奖项的褒奖。在第24届奥斯卡的提名中,影片获得了最佳男主角等5项提名

关于如何将戏剧剧目巧妙地搬上银幕这一问题,影片的导演拉斯罗·本尼迪克也做出了一定的尝试与探索。

推销员电影分析,推销员之死电影深度解析(11)

在《推销员之死》剧作中,一个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阿瑟·米勒对“意识流”的运用。一类是主人公威利对过去切实存在的事情的回忆,另一类是威利在现行时空内出现的幻觉与想象,这两类空间都并不是现实存在的,但处于精神迷醉、状态恍惚、行为飘忽中的威利恰好成为两者与现实结合的载体

而在电影中,导演拉斯罗·本尼迪克在影像化的过程中,没有选择过多运用蒙太奇手法去展现与“意识流”的对应性、制造情绪上的割裂与疏离,而是尽可能地采取“一镜到底”的方式

推销员电影分析,推销员之死电影深度解析(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