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桑为阿米尔背锅承认是自己偷了东西时,阿米尔的父亲竟然选择原谅哈桑。
这在阿米尔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阿米尔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一手建立了恤孤院,摸索打拼,在当地很有声望,且说过没有比盗窃更十恶不赦的罪过。
但是,阿里要带着哈桑离开时,阿米尔的父亲红了眼睛,卑微地挽留。
是的,哈桑是他的儿子,那是阿米尔父亲一生中最卑劣的秘密,他接受了放荡的莎娜芭的勾引,而他的好兄弟阿里患有不育症。
所以说,哈桑是阿米尔的亲兄弟。
阿米尔的父亲害怕声誉受损,不敢承认哈桑是自己的儿子,只敢在背后默默地对哈桑好,他守着这个秘密,到死都没有告诉阿米尔和哈桑。
因为无知,所以无恨但是后来,阿米尔从父亲挚友拉辛汗那里知道了这个秘密,而唯独受伤害的哈桑不知道。
哈桑算是小说中最无知的人。
哈桑没有接受过教育,也不懂得那么多道理,他或许也不知道阿米尔曾经在阿塞夫堵他的小巷末端站了很久,他只知道当他追回了那个蓝风筝,阿米尔是高兴的,阿米尔找过他。
哈桑真诚地奉献,那些隐晦的魑魅魍魉,他都当做看不见。
在阿米尔的父亲去世后,阿米尔父亲的挚友拉辛汗年事已高,拉辛汗就去找已经成家立业的哈桑回来,帮忙看守阿米尔家的大宅子。
哈桑就再次义无反顾地返回战乱的喀布尔,甚至为了所谓的“老爷”,穿了四十天的黑衣服守丧。
又在拉辛汗邀请哈桑住进楼顶的客房时,哈桑拒绝了,他说不想阿米尔回来后发现自己住的地方被他占了。
可以说,哈桑不管是少年,还是到中年,他都无法忘却阿米尔。
哈桑将自己的儿子取名为“索拉博”,是哈桑最喜欢的英雄,取自是哈桑小时候最喜欢听阿米尔讲的书中人物的名字,
不仅是在缅怀他们曾经无忧无路的童年,也是在怀念那时亲密无间的关系。
哈桑是无知的,他好像没有恨,只有感激和爱。
无论时隔多年,哈桑依旧是那个勇敢正直的哈桑。
在战火连天的喀布尔,悲惨景象一片,受饥挨饿的人们习惯于从废墟里爬出来,都面露苦色。
只有哈桑,他不忘给儿子索拉博教育,不忘给儿子索拉博带来欢乐。
哈桑会带着索拉博去动物园看狮子,去看电影,教他自己最引以为傲的射弹弓,自学文字教索拉博读书写字以免他成为像自己一样的文盲。
还有追风筝,哈桑的追风筝技术一如既往地好,他带着儿子索拉博奔跑在各个街道追风筝,然后把整个冬天追来的风筝挂在门廊上的墙上。
哈桑的心里没有阴霾。
或许就是因为一些残酷的事情,他并不知晓,也并不愧对任何人,他的心纯白无瑕,因而无怨无恨。
其实有时候,知道太多,忧虑太多,也不见得是好事。
哈桑的存在就像是我们所希望的一样,他没有像鲁迅笔下的中年疲惫的闰土一样,他始终是那个田野里举着叉,戴着银项圈的少年闰土。
这是一种最单纯直白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不要改变,是当初的模样,但是世事沧桑,谁又能不变呢?
哈桑,值得吗?只有哈桑没有变化。
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哈桑对阿米尔的承诺,而这一句承诺,便是一生的坚持。
哈桑这样做值得吗?
哈桑最终死了,他是为守护阿米尔的老宅而时。
掌权的塔利班觊觎阿米尔家的大宅子,手无寸铁的哈桑无力守护,和自己妻子一起被塔利班枪毙,无家可归的儿子索拉博被送去恤孤院。
而那个从一开始因为懦弱,对哈桑被阿塞夫欺辱之事熟视无睹的阿米尔远远地躲在和平宁静的美国。
直到父亲挚友拉辛汗打来电话,告知阿米尔一些事情的真相,阿米尔才怀着愧疚重新踏上故土,去那充斥着屠*和暴行的喀布尔寻找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
最后,阿米尔在喀布尔历尽千辛将索拉博带回了和平的美国去抚养。
那时隔多年的愧疚好像找到了可以赎罪的对象,没有孩子的阿米尔将所有小心翼翼的关爱放在了索拉博身上。
或许懦弱的阿米尔不值得哈桑倾心以待,那二十多年的错误也不是阿米尔能挽回的?
但是,在阿米尔为索拉博追风筝时说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中,我得到了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