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LGBT群体,可能很多人并不陌生。每年大热的影视作品中总有相关题材的作品,今年我看过阿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更早之前有《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LGBT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现在,也有人在LGBT后方加上字母“Q”,Q代表酷儿(Queer),是对其性别认同感到疑惑的人(Questioning),即是“LGBTQ”。
而我今天的电影是《女孩》,“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是我第一眼看到Lara时脑海里蹦出的句子。不可否认,雌雄莫辨的美少年出演这个变性角色实在太惊艳了。
电影讲诉主角 Lara 以15岁老龄加入芭蕾舞班。由于较其他女孩起步晚。她每日必须更加刻苦。由于适应芭蕾舞鞋太晚,总是练到脚尖破皮流血。而Lara 的梦想不只是成为芭蕾舞蹈员——她还想成为一个女孩。犹幸Lara爸爸一直在旁鼓励﹑陪她接受荷尔蒙治疗,全心全意支持她完成梦想,但对于Lara最难的坎或许还是自己。
这是一部非常有痛感的电影看《女孩》的过程中,我始终能体味到电影中弥漫着的那一股疼痛感。这种疼痛感让我感知到原来跨性别者的身心都处在极大的痛苦之中,即便Lara身处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已经相当宽容。
但电影展现的是一种更为隐秘的疼痛,它暗藏在不可见的日常中。当Lara越是用笑容掩盖,周围的人越是待她如常,这种疼痛就越是明显。
不断地练舞固然一身伤痛,但还要承受用胶带包裹住自己下体的疼痛。看着Lara每天舞蹈课后都要去洗手间忍着剧痛撕下胶带,戳破和撕裂,隔着屏幕的我也一起倒抽一口凉气。也因此我才会意识到原来对于跨性别者来说,看起来和自己的心理性别一样,需要这么痛苦。痛苦到唯有独自在卫生间打开气窗的一刻,才能真正地大口喘气。
性别认同的障碍,在本质上就是一场和自己的角逐,生理一端、心理一端,身体被这两者拉扯和牵引,不论偏向哪一端,都会痛苦。
温柔而让人感到真实刺痛的变性之路。人们只看到了毛毛虫和蝴蝶,却没有想过卡在毛毛虫和蝴蝶之间的成长态。所以,影片不谈论自由,骄傲,进步,而谈论疼痛,迷茫,斗争。身体才是跨性别人群最大的敌人——芭蕾是象征,也是与身体斗争的战场。
自由的时代,不应以性别为戒尺双雪涛曾说过:“这正是现实世界的残酷所在,当你坚持你自己时,也许不但伤害了自己,也会伤害别人。当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对于他人的意义时,就会越来越发现,坚持自己是多么困难。”
Lara自始至终都对自己的身份有着无比清晰的认知,她无需别人的肯定,也从不在意别人的评价。而如今,我们还在挤怼所谓娘的时候,是否察觉到我们的观念已然狭隘,性别的刻板印象是否应有更加多元的定义呢?
一个包容的时代,是不该以性别做戒尺的。无论出生时是什么样,每个人在性别上都是自由身,拥有自己的人格、魅力与生活。他们追求的都是因自己想要,而不是为迎合社会的准则。
但是我们却常常以社会的准则去判断一个人,一旦认定,所有背离准则的事情,都是变态的,有病的。实际上,恰好相反,他们知道自己是谁,面对困境,没有任何退缩,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认真地生活。
在不远的前方,他们会收获更多的爱和尊重。那些曾经失去的,将以另外的一种方式加倍偿还;那些伤害过你的人,终会认识到自己的浅薄与无知;那些期待已久的,一定会在某个路口和你迎面相遇。
那时,每个人在意的是你的核,而不是你的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