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之春电影评论,小城之春影评视听语言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4-10 04:34:43

作者|电影十三姨

1、《小城之春》的历史境遇:从饱受争议到充分肯定,很像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1948年中秋前后,由上海文华影业公司出品的《小城之春》上映,人们对它的评价却褒贬不一且负面认知略占上风。

称赞者多是肯定艺术手法,认为费穆导演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如京剧、国画、古诗词的养分,对既有的电影语言进行革新,体现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完美融合

贬抑者则觉得,该片的基调太过灰暗、消极,仅仅算得上是“一部远离社会主流的知识分子个人感情纠葛的影片”,和风云激荡的大时代大环境氛围不相符。

总之,两种评判各执其词,谁也不愿意甘拜下风,但在往后的漫长岁月中,它有点被“无情”地遗忘了。

小城之春电影评论,小城之春影评视听语言(1)

直到80年代中期,随着寻根文学等社会思潮的兴起,此片才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这一次,历史给了它应有的地位。

学者李少白称:《小城之春》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与《公民凯恩》同样的意义,它是中国现代电影的前驱,所不同的是它还具有中国电影自身的民族特性,这也如同《公民凯恩》具有美国特征一样。

他不仅高度赞扬了影片的艺术价值,还将其放置在了整个中国电影史的宏大视野中去仔细考量,因此是比较可信的。

小城之春电影评论,小城之春影评视听语言(2)

来自香港影评界的评论,则言简意赅且热情感性,直接称它是“有史以来中国最佳电影”。

台湾导演、评论家黄建业说,《小城之春》在中国电影史的际遇,有几分似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拨开了自身所处的时代迷雾,超前了当时的主流关注,让观众耳聆阵阵既压抑又华丽的感性独语,如此真实地透露出一位知识分子的彷徨和苦闷。

以上观点的核心信息可从两个维度概括

①形式上,本片充分开掘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宝库,将中国戏曲、中国画、中国诗里的某种“程式、神韵、含蓄”和电影语言实现巧妙嫁接, 为中国电影的诗化风格做了精彩演绎。

②内容上,通过一则弱化情节冲突,突出心理刻画的三角恋故事,描述和记录一段苦闷缠身,又急于寻求解脱之道而不得的心路历程,暗喻当时部分知识分子难以摆脱的现实困境。

至此,这部在当年饱受争议,仿佛颇为不合时宜的作品总算是“尘埃落定”,有了自己真正的“名分”。

小城之春电影评论,小城之春影评视听语言(3)

时光飞逝,岁月如流,如今再看《小城之春》,发现仍然魅力十足,除了欣赏电影美学上的高超技艺,我觉得在内涵深度上至少有两点值得关注。

贾樟柯在其《站台》的宣传册上曾深情地写道,“死气沉沉的小城,春心荡漾的人们”。假若将之借来概括《小城之春》的主题,也是恰如其分。

我们的疑问在于,小城何以会死气沉沉?人们春心荡漾后又会怎样?影片背后有多少关于时代特征、复杂人性的符码可供观众深入解读。

2、古老中国的寓言式书写:墙里墙外的大时代与小人物,描绘一段灰暗图景中的苦闷时光

小城之春电影评论,小城之春影评视听语言(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