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平乡孤庄村的凄风苦雨,到皇觉寺的孤灯茕影,再到淮西路上的托钵僧,从滁州城里的刀光剑影,到鄱阳湖上的滔天巨浪和冲天火光,朱元璋,这个曾经的放牛娃、农民、和尚、叫花子, 一路走来,走到应天府,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
一 、出身布衣
1. 公元1328年九月,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省凤阳县太平乡孤庄村
【传说出生前,其母亲梦见一道士让自己吃了一粒药丸,次日清晨,其嘴里依然飘出缕缕奇香】
> 朱元璋一家原本是为官府服役的淘金户,后来成为给地主种地的佃农,生活贫困
2. 公元1344年, 淮河流域遭遇百年未遇的旱灾,蝗灾和瘟疫接踵而来
① 半个月之内,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和大哥先后去世=> 家里无钱无地,幸得好心人可
怜,朱元璋和二哥得以让亲人安眠。
② 朱元璋进皇觉寺做和尚=> 因灾情收不到租, 皇觉寺闹起饥荒,僧人被迫出去化缘。
=> 仅五十多天,朱元璋就离开皇觉寺,历经三年的颠沛流离,但也开阔了眼界。
凤阳皇觉寺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西北凤阳山日精峰下的明朝中都古城内。安徽省凤阳县钟离镇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周围三山相连,一水萦绕,气象万千。大明洪武二年(1369年),太祖朱元璋下诏,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三民”,以其发祥之地凤阳为中都,依京师之制建置城池宫关,集中全国百工技术,营造达六年之久。主要建筑有外、中、内三城。外城是中都城,土筑高墙3丈,周45里;中城为皇城,周13.5里,砖墙高2丈;内城称紫禁城,周6里,高约4丈5尺,城内殿宇壮丽,雕饰奇巧。《中都志》称:“规模之盛,实冠天下”。它是我国古代最华美移丽的都城建筑之一,其规模和豪华程度诸多方面超过北京、南京的故宫。中都城建筑艺术继承了宋元时代的传统,又开创了明清时代的新风格,在古代都城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康熙六年(1667年)凤阳县治曾移此。此后历经沧桑,城被毁坏,现仅存残破的西华门、午门及长970米的一段城墙。
二、 义军骁将
1. 公元1351年五月, 红巾军起义爆发,全国各地义军揭竿而起,包括朱元璋的家乡
红巾军,又称作红军,是元朝末年起来反抗元朝的主要起事力量,该事最初是与明教、弥勒教、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结合所发动的,因打红旗,头扎红巾,故称作“红巾”或“红军”,又因焚香聚众,又被称作香军。
红巾军起于元顺帝统治末年政治败坏、税赋沉重,加上天灾不断。红巾军最初起于北方,以韩山童、刘福通等为首领,宣传弥勒下世明王出世等教义,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顺帝以贾鲁治黄河,动用大量民夫,造成不满,韩山童等人决定在5月发动起事,但事泄,韩山童被捕*,刘福通带山童之子韩林儿*出重围,占领颖州,许多人民纷纷加入,在河南一带势盛,而北方其他起事如徐州的芝麻李、彭大、濠州的郭子兴等,均打着红巾起义。
红巾军起义是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颍州。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又因其烧香聚众,亦称“香军”。1355年—1363年,刘福通在亳州(今安徽亳州谯城区)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
在红巾军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农民纷起响应。人数较多的有蕲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寿辉部、萧县(今安徽萧县西北)的芝麻李部、南阳的布王三部、荆樊的孟海马部、濠州(今安徽风阳东)的郭子兴部等。
原属红巾军的朱元璋独树旗帜,136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
2. 公元1352年, 朱元璋投奔濠州红巾军,由于作战勇敢并足智多谋, 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
① 一个月时间,由步兵升为十夫长亲兵,收入帅府使用
② 郭子兴将养女嫁给朱元璋,逐渐进入郭子兴队伍的权力核心
3. 在元朝军队的围困下, 濠州城粮草缺乏、兵力衰竭,红巾军队伍人员结构复杂、纪律涣散
=> 朱元璋向郭子兴提出自己回家乡发展:儿时伙伴徐达等人前来投靠,很快招到700多人
【组建的农民军队伍:听指挥、守纪律、不抢劫和*扰百姓 => 战斗力日渐强大】
4. 公元1356年,朱元璋亲自带兵分三路攻下集庆路,改名应天府(今南京)
① 以应天府为根据地, 建立江南行中书省等政权组织,吸纳宋濂、刘基等知识分子
② 听取徽州老儒朱升的指点: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三、 建立明朝
1. 占据南京后,朱元璋确定反元统一计划,基本方针是: 先西后东,先南后北
(西面::陈友谅;东面:张士诚)
陈友谅(1320年-1363年),湖北沔城人(今湖北仙桃)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大汉”政权的建立者。
陈友谅出身于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天完红巾军,隶丞相倪文俊为簿书掾,以功升元帅。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以倪文俊谋害天完帝徐寿辉,*文俊,遂并其军。自称宣慰使,旋改称平章政事,掌兵权。与元兵交战,连克今江西、安徽、福建诸地。
至正十九年九月(1359年),*天完将领赵普胜、徐寿辉左右部属,挟持寿辉,移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在采石*寿辉,自立为帝,国号大汉,年号大义。 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仍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太尉。 大汉政权建立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历龙湾、江州、鄱阳湖几次重大战役。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在鄱阳湖中流矢身亡年, 终年四十四岁 ,儿子陈理继任。
张士诚(1321年8月23日-1367年10月17日),原名九四,字确卿 ,泰州白驹场亭人(今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
至正十三年(1353年)与李华甫里应外合攻取泰州,降元而复起兵攻克高邮。天祐元年(1354年)于高邮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祐。天佑三年(1356年)派张士德由通州(今南通)渡江南下,攻取平江路(今苏州)而迁都,继而攻取常州路,湖州路、松江府。天佑四年(1357年)八月,因方国珍兵临城下,派遣蛮子海牙降元,受官为太尉。 龙凤四年(1358年)与达识帖睦迩合谋围*杨完者,取杭州路,继而取绍兴路,连年与韩宋朱元璋相攻。龙凤九年(1363年)遣吕珍围攻韩宋皇帝韩林儿于安丰。龙凤十年(1364年)自封吴王。龙凤十二年(1366年),高邮、淮安、兴化、濠州、湖州、杭州、绍兴相继被徐达、常遇春等攻取,平江被围。吴元年(1367年)九月,平江城破,被俘至应天府(今江苏南京),自缢而死,享年四十七岁。
张士诚于高邮称王,吸引了元军围剿,其坚守致使脱脱的百万大军在元廷的腐败内斗中崩盘,创造了红巾军新的高潮。但是后来投降蒙元当太尉,每年给大都(今北京)贡献粮食物资,以蒙元的旗号围攻韩林儿于安丰,又遣使祝贺高丽覆灭韩宋北伐军 ,从抗元英雄变成了一个蒙元之下不服管的军阀。
2. 公元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展开鄱阳湖水战
> 过 程:陈友谅率60万水陆大军,朱元璋以20万兵力迎战
> 结 果:前后历时37天,陈友谅战死
3. 公元1367年,①九月, 张士诚被俘,自缢
②十月, 徐达、常遇春率25万大军挥师北伐
徐达(1332年—1385年4月7日),字天德。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人。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 。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至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推翻元朝的统治。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廷残余势力,收取山西、甘陕,大破扩廓帖木儿等,唯有岭北之战因孤军深入致败。洪武六年(1373年)后长期留守北平,训练士卒,推行屯田,修浚城防,巩固边防。累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在南京病逝,享年五十四岁。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又为他御制神道碑文,允许其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
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治军,身经百战,戎马一生,为明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不朽的功勋。朱元璋倚之为“万里长城”,后世亦公认他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北伐檄文中,朱元璋打出口号: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由宋濂起草)
A.让北方人民理解北伐的意义; B.解除北方官僚地主对北伐军的恐惧心理; C.瓦解元军的士气
③十二月,北伐大军平定山东,南征军队先后平定浙东、福建
4. 公元1368年,①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国号大明,建元洪武
②八月初二,北伐军顺利攻入元大都,元顺帝遁逃塞外,燕云地区光复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 古代地理名词,指中国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山西大同)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 “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辽太宗为父,石敬瑭为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160多年。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令徐达为主帅、常遇春为副帅,北伐元朝。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攻占了元朝都城大都,至此燕云十六州被汉族政权收回,结束了数百年北方游牧政权的统治。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实际上是对历代皇朝统治经验和政治制度的继承,是统治理念的继承和发扬
四、 为政举措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面临着:人口锐减、经济崩溃、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大量土地成为荒地
4.1 经济
1. 洪武三年(1370),启动大移民活动:
> 措施:把人口从稠密的地方迁徙到人口稀少的地方;把富裕的地主迁徙到贫穷的地方
【前后历时四十余年,仅洪武一朝,至少160余万人从山西、江西、江苏南部等地向河南、河北、山 东、辽宁、安徽、湖北、湖南等18个省市500多个州县迁徙】
大量无地耕种的农民和流民得以安居
> 结果:长江流域和华北平原的广大地区,大量闲置土地和荒地得以开垦
2. 洪武十四年(1381)
① 核查全国户口,编制黄册 ,即户籍册(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② 丈量土地,编制田土册,又称鱼鳞图册(每里一册,详列田地的名称、类别、面积、田主姓名等)
鱼鳞册,又称鱼鳞图册、鱼鳞图、鱼鳞图籍、鱼鳞簿、丈量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登记簿册,将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照次序排列连接地绘制,标明相应的名称,是民间田地之总册。由于田图状似鱼鳞,因以为名。
→> 目的:A.对明朝廷->为了征税
B.对农民->从根本上确定农民和土地的从属关系(农民土地所有权),稳定国家根基
· · · | 洪武年间,朱元璋全力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全国的农业生产得到极大的恢复和发展 到洪武二十六年,明朝开垦土地总量已达到850余万顷,税粮收入达到3000多万石 自宋朝历经元朝以来一直下滑的经济趋势终于被彻底扭转,并开始迅速回升 |
4.2政治
◆ 中央集权
1. 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案爆发:
> 起因:丞相胡惟庸因谋反与贪污,被朱元璋抄家灭族
> 结果:朱元璋宣布废除中书省,明代的政治体制发生重大转折
> 意义:延续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给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胡惟庸案又称胡党之狱,简称胡狱,为明初四大案之一。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后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作为顾问,朱元璋结束了中国的丞相制度,加强了专制皇权;另设内阁供皇帝作为顾问。内阁大学士的权力不如宰相,只有“票拟”权力,先送宦官,再由宦官上呈与皇帝。从此明朝名义上再无丞相一职,后来在永乐帝后由内阁首辅实质取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3万余人,时称“胡狱”。
整顿贪腐
1. 洪武十五年(1382),空印案爆发
>起因:户部每年审核地方财政的钱粮收支账目,负责送交账册的官员带上事先盖好官印
的空白账册,用于随时修改错误之处
> 过程:朱元璋发现这种利用空印的报账方式,断言其中必有腐败=> 下令将各级政府
的主印官员全部斩首,副手打一百杖充军
>结果:涉案官员至少1300余人,全部被处理
按明朝规定,每年各布政司、府、县都要向户部呈送钱粮及财政收支、税款账目。户部与各布政司、府、县的数字须完全相符,分毫不差,才可以结项。如果有一项不符,整个账册便要被驳回,重新填报,重新盖上地方政府的印章。
朱元璋时明朝的首都在南京,全国各地官员都要到南京来报送账册。当时上缴的是实物税款即粮食,运输过程中难免有损耗,出现账册与实物对不上的现象是大概率事件。稍有错误就要打回重报,江浙地区尚好,而云贵、两广、晋陕、四川的官员因当时交通并不发达,往来路途遥远,如果需要发回重造势必耽误相当多的时间,所以前往户部审核的官员都备有事先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以备使用。这原本是从元朝既有的习惯性做法,也从未被明令禁止过。
朱元璋发现空印这种做法后,极为敌视。它的部分原因是,他非常不喜欢蒙古元朝时代已经出现的官僚们的舞弊行为。他严厉地对付带有这种意味的行为。使用空印会给贪污大开方便之门。
空印案的案发时间,以及涉案被*人数,还存在争议。在案发时间上,有洪武八年(1375年)说,洪武九年(1376年)说,洪武十五年(1382年)说。在涉案被*人数上,有*数万之说,有与郭桓案共计*七、八万人之说。
2. 有野史记载,朱元璋规定:贪污银子60两以上者,要枭首示众或剥皮实草
剥皮实草---剥(bāo)皮楦(xuàn)草(备注:词条中应该为“楦”,前一个字读四声)传说是明朝法律《大诰》中的一种酷刑。把人皮完整剥下来,做成袋状,在里面填充稻草后悬挂示众。
朱元璋在对待官员贪腐的问题上常常法外用刑,其中的典型就是剥皮实草,但是,此刑罚在《大明律》中并无规定,朱元璋创设以法律《大诰》的形式,此刑罚的适用范围是贪腐官员,将剥下的人皮制成鼓或者填入稻草制成人皮稻草人立于衙门门口或者当地土地庙的门口,用以警告继任官员,切勿贪赃枉法。
3. 朱元璋规定: 老百姓发现官吏贪污,可以将其绑送至京城治罪,路上检查站必须放行,若有人阻挡,则诛连九族
4. 洪 武 十 八 年 ( 1 3 8 5 ) , 郭 桓 案爆 发
( 相 当 于 一 年 全 国 税 粮 收 入 的 一 半 还 多 ) > 起因:户部侍郎郭桓与各布政司官员勾结,通同舞弊, 盗卖官粮,贪污粮食2400万石
> 过程:为追缴赃粮,朱元璋下令反复追究,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至地方官被判处死刑者 三万余人,其余因牵连而受刑或破家的官吏豪强不计其数
> 结 果:朝廷上下官员几乎一扫而空
郭桓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发生在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属于官吏贪污案件。户部侍郎郭桓等人,通同各直省的官吏作弊,盗卖官粮。后被揭发,以其涉案金额巨大,对经济领域影响深远而为世人瞩目。对此,明太祖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处死 。
为了追赃又牵连到全国各地的地主,遭到抄家*的不计其数,地主对此怨恨极深,朱元璋为了平息怨气又将审刑官吴庸等人处死。
5. 明城墙砖铭文:朱元璋为南京明城墙工程制定的质量监察制度
① 府、州、县三级地方官和相关文书的姓名需全部刻在砖上
② 通过总甲、甲手、小甲这一结构组织形式管理相关百姓
6. 法律敕令:除《大明律》,朱元璋亲手编定《御制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臣戒录》
>官员贪赃枉法的案例占总案例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其中规定了残酷的刑罚措施
朱元璋的重典治吏, √好处:产生了很多严守法纪的循吏,明朝初年成为一个吏治清明的时代 X坏处:①许多元勋旧将和文人学士无法幸免于难;②为官者人人自危,不敢接近朱元璋 a) 胡惟庸案1380年爆发,1390年清算,株连蔓引,总计被纱者三万多人 b) 公元1393年, 大将军蓝玉因谋反罪被处死, 诛连一万五千余人 【通过胡、蓝之狱,朱元璋总共诛纱约四万人,其中大功臣被诛纱将近四十人】 |
蓝玉(?—1393年),凤阳府定远县(今属安徽省)人,开平王常遇春妻弟,明朝开国名将。
蓝玉初隶常遇春帐下,每战先登陷阵,屡立战功,由管军镇抚积升至大都督府佥事。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任征南副将军,同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副将军西平侯沐英率师30万征云南,擒元平章达里麻于曲靖,梁王走死,取大理、鹤庆、丽江等地。云南平定,蓝玉功为多。洪武十六年(1383年),与傅友德领军班师,沐英留镇云南。后随大将军冯胜北征而生擒元太尉纳哈出、于捕鱼儿海(今内蒙古东部贝尔湖)攻*北元太尉蛮子等,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大将军,次年,封凉国公。后自恃有功,骄横跋扈,引明太祖不满,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谋反罪被*。牵连列侯功臣、文武大吏以及偏裨将士达2万余人,故称之为“蓝狱”。
以“蓝玉党案”为核心的浩劫中幸存下来的开国武将家族得到了明太祖进一步的重用,其命运也因此发生了转折。但从总体上看,开国武将家族仍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巅峰岁月也一去不复返了。
4.3文化
1. 圣谕六训: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① 从国家层面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教化制度:士大夫反复注释和宣讲;乡间传播
② 一直延续到清初,被康熙皇帝发展为圣谕十六条
2. 通过科举和兴办包括国子监在内的有体系的教育制度, 选拔和培养官吏
【朱元璋的社会理想是建立一个有秩序的、有道德的、和谐的、富足的社会,但直到明朝结束也未出现】
国子监(guó zǐ jiàn),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
元代初设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置祭酒、司业,掌管教令;监丞,专领监务。
此外,另设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区别。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明代国子监规模宏大,分南、北两监,各设在南京与北京。
南监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规模尤盛。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在北京设国子监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
清沿袭明制,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等除外),设置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外还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
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人物争议
1. 在凤阳的家乡人眼中,朱元璋是一位有人情味、充满柔情、知恩图报、最具帝王气的皇帝
① 马皇后:出身低微,长相一般,与朱元璋患难与共
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年-1382年),女,汉族,南直隶凤阳府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人。滁阳王郭子兴的养女,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
至正十二年(1352年),马氏嫁于时为红巾军将领的朱元璋为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应天府(今南京市)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立马氏为皇后。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马皇后病逝,享年51岁,葬于明孝陵,谥号孝慈皇后。
永乐元年(1403年)上尊谥号: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嘉靖十七年(1538年)加上尊谥号: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a) 朱元璋登基称帝后从未嫌弃她
b) 朱元璋往往会听从马皇后的婉言劝说
c) 遇灾荒之年,马皇后带领后宫吃粗粮野菜,朱元璋知其用意,告诉她已下令赈灾
d) 马皇后临终前,劝朱元璋求贤才、听直言、慎始慎终
【洪武十五年(1383),马皇后病逝,朱元璋从此不再立皇后】
② 令太子朱标微服去农村视察,感受百姓辛苦
朱标(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明太祖朱元璋嫡长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明惠宗朱允炆之父。
朱标于龙凤元年(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九月出生在太平商人陈迪家中。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
朱标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八月葬孝陵东侧,即明东陵,谥“懿文太子”。建文元年(1399年)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称帝后复称懿文太子。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朱由崧复称其孝康皇帝,《明史》亦称孝康皇帝。
2. 明朝灭亡后,清朝的康熙皇帝到南京谒祭孝陵,题写了“治隆唐宋”四字
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寝。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达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有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清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1961年3月,明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3年7月,明孝陵及明功臣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被列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3. 清修《明史》高度评价朱元璋: “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武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
4. 专制、独裁、残暴也是后世评价朱元璋的惯用词语
5. 西方学者更看重朱元璋个人奋斗的传奇经历和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与魄力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离开人世,享年七十一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