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独唱曲《松花江上》创作背景及美学分析
一、创作背景
历史告诉我们: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为了大举进攻我国东三省,在沈阳城北的柳条湖村,蓄意炸毁了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诬称是中国军队破坏。日军以此为借口,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进攻,并在第二天占领沈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 事变。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张学良奉命将东北军撤至关内,并电令时任东北军参谋长聂荣臻保存实力,消极对待日本关东军的挑畔。中国军队数十万,拱手让出沈阳城。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3000万东北同胞惨遭蹂躏,许多人流落他乡。“九一八”事件的发生,使我们中国蒙受了莫大的耻辱,同时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一事实,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
国难当头,民众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在这危难的时刻,蒋介石不但不抵抗日军的侵略,反倒继续“剿共”。是年,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 前线的几十万东北军官兵和人民群众,携老带小,布满了西安的街头。
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渴望着回到自己的故乡,但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从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西安二中教书的张寒晖,每天看着眼前从关外到关内流浪彷徨、无家可归的人们这凄凉的惨痛景象,耳鼓充满嗟叹痛苦的呼声,此情此景,深深触动着他的心弦,于是,张寒晖以极大的激情挥笔写下了《松花江上》这首感人肺腑的悲歌——抗日战歌,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
关于此歌的创作背景,有多种说法,以上只不过是传说中之一种。至于作者写此歌的情况,也有一些传说,如张寒晖的友人回忆:“他是噙着眼泪去写的。”张寒晖的同学姚一征在一篇纪念文章中写道:“……我记得当他唱到‘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时,两个人都以泪洗面了;以后简直是字字血泪。唱到‘爹娘啊’时,他竟呜咽得唱不下去。”由此可见,张寒晖写这首歌曲其目的就是要突出一个“悲”字,要人们流着眼泪去报仇,去夺回“可爱的故乡”。
“西安事变”前夕,西安爱国青年去临潼请愿时,行至十里铺,张学良将军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这时,有人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悲壮的歌声令人断肠。张学良听了,沉痛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抗战开始后,*总理曾代表中共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出席东北军军官会议。会议结束时,周指挥与会军官唱了这首歌。悲愤的歌声激起了大家思念故乡的情绪。当歌声进入“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时,全场军官有的热泪盈眶,有的低头哭泣,有的举起了拳头,“一定要打回老家去!”的决心,充溢着歌唱者的胸膛。这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广大东北军官兵的心,竟有数万名官兵听后落泪。“西安事变”后,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情绪也达到炽热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