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庆力
“廿里长街八码头,陆多车轿水多舟”。清代汉口沿岸分布着八大码头,上自硚口下至河口长江边,有艾家嘴、关圣祠、五圣庙、老官庙、接驾嘴、大码头、四宫殿、花楼等码头。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刊行的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中,还有一首也写到大码头:“杂货扛抬到晚休,外班气力大如牛。横冲直阔途人避,第一难行大码头。”(注:外班,码头工人)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大码头繁忙的画面:码头边货船云集,一艘接一艘,等待着上下货;码头台阶上,扛码头的苦力肩扛货物往返上下;往来汉口、汉阳的乘客成群结队,上下船的途中,时刻要避让扛码头的苦力。大码头在时人眼中是何等的牛气。叶调元笔下的汉口大码头所处的时期,汉口尚未开埠,但已是“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了。
在1877年的《湖北汉口镇街道图》中,大码头有明确的标识。它坐落在接驾嘴(今集家嘴)与龙王庙之间,背靠黄陂街汉镇核心地带,面朝汉阳南岸嘴,处在汉镇中心去往汉阳城的便捷路线上。
图1 大码头在1877年《湖北汉口镇街道图》中的位置
1911年10月,辛亥首义阳夏战争中,起义军败退汉阳,从此处以及附近几处码头渡过汉江。为了阻击清军的追击,这里曾发生激烈的战斗,使得码头建筑大部被毁。
图2 1911年阳夏战争之后大码头的断垣残壁,门洞上“大码头”三字犹存,昔日繁忙的景象不再。远处的岸线轮廓是接驾嘴段弯曲的河岸。
图3 1911年,阳夏战争结束不久,几个英国人伫立在大码头门楼的背后,目睹战争的创伤,留下了当时的影像。通过门洞可看到汉阳岸的房屋和远处龟山顶上的禹王宫,进一步印证了大码头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