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迁都中都后,曾下诏:"沿河恩、献等六州粟百万余石运至通州,辇入京师","运河沿岸城镇成为了国家主要物资供应基地;"明清以来的诸多起义运动更是沿运河沿岸发生、发展、壮大起来的,如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等,可见,运河作为贯通南北的水运交通,在方便统治的背后,同样隐藏了统治易被推翻的暗流。
就经济而言,运河疏通直接带来了漕运兴盛。《新唐书·食货志》载:"开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平均每年运量为二百三十万石"。明清经济重心北移后,运河漕运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正所谓"漕运乃国家重计",尤其是"军国之需尽仰给于东南……自是挽京师,大为便利,遂罢海运"(明·张瀚《松窗蒙语·漕运纪》),《明朝·食货志·漕运仓库》记载,运河一年可有五百万石漕运,而且有大量的船只载着种种货物、人客等南来北往。由此,沧州逐渐成为运河上的一座大码头。"当水陆之冲,财货集焉,往往逐末多,务本者少"(《通州旧志》),"大率地多跷瘠,故民多逐未以生"(《静海志》)。运河的开通为当地民众创造了生存空间,使得坊域空间无处不商,甚至出现了具有专业市场雏形的"六街"、"一市"、"二场"、"一所"。由于商船、漕船靠岸,各种附属行业应运而生。一时间,沧城运河帆樯林立,货物满仓,船只往来穿梭……城内商铺连绵、游人如织……四方商客、工匠艺人都不招自来。甚至伤贫者亦前来卖艺以求食,民谣所唱:"咯咯咯,天明白。大爷叫起大娘来。梳油头,穿花鞋,抱琵琶,上长街,登(得儿切)隆(音楼,琵琶声也)登隆挣钱来"(民国《沧县志·十六卷》)。总之,由当地民谣,"东看粮,西看房,运河两岸看衣裳",及诗文"燕学江南语,风扬北海尘"(清·张印潭《海边即景》)可知,运河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运河两岸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运河的开通,还使得长芦之盐惠及全国。沧州盐业历史悠久,早有"万灶青烟皆煮盐,喧然鸡犬闹丰年"的文献记载。"春秋战国之际,因有"鱼盐之饶",而成为"渤褐之间"一大商业都会(《史记·货殖列传》)。东汉盐场林立,形成了"万灶青烟皆煮海"的盛况。魏晋时,沧州"置灶一千四百八十有四"(《魏书·食货志》)。隋开皇十八年(598),借县东南80里近海处一盐山(即今山东省无棣县大山),以其地产盐,故改高城县为盐山县,"唐代称海丰盐场。五代时,在沧州长芦设盐运。运河逐渐取代海运成为盐运主要交通线,使得长芦盐业得以迅速发展。《元史·职方志》记载:"崇祯十七年春,编常平軍食及盐入京,以火器回避海贼,改由倉儲之船,自薊州由泊山門以瓜洲渡江宣化門迤北上京師",再次肯定了运河在盐运中的重要地位。沧州盐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繁荣,例如,盐渍养殖业、盐楼建筑业等,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总之,运河的开通和发展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成为了中国古代的重要交通枢纽,促进了各地物资的流通与交换,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同时,运河也成为了统治者控制和加强统治的手段,但也隐藏着推翻统治的潜力。运河的兴盛使得沿岸城镇成为了国家的主要物资供应基地,并创造了更多的商业和就业机会。同时,运河的开通也使得盐业得以发展,长芦盐成为全国闻名的特产。运河的发展对运河两岸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得当地成为了经济、文化的中心。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运河都承载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之一。#武功人文# #国家强盛的像征# #沧州头条# #城市观察员# #沧州武术# #沧州武术探秘# #沧州人文地标# #沧州人文历史# #沧州人文民俗# #沧州# #沉淀式历史# #沿着运河说典籍# #历史那些些# #生活中的历史# #谈谈古人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