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们有理由说,这个时期出现了对虚假浪漫主义的反省、反拨思潮,而电影《林海雪原》适时地表现了对这种现实主义精神的追求,可它也是谨慎的,另一方面,它也没有忘记表现乐观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这一切,为1986版电视剧《林海雪原》的重新翻拍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这样的文艺思潮背景下,人民对于文学反映生活真实的需求强烈,再加上1980年代我国经济的腾飞态势,电视产业的迅速发展,为电视剧《林海雪原》的拍摄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电视剧《林海雪原》便应运而生了。
2004版电视剧《林海雪原》应该说是1990年代全球化背景下文艺思潮与社会 思潮的产物,是商业文化生产与大众消费文化心理共谋复制的文化产品。
1980年代 后期以来出现的社会思潮由于遭受到时代的重创,转而接受市场规则,寻求与市场 和商品媾和,从而演化成全民性的消费化、娱乐化狂潮。“娱乐致死”成为这个时 代的精神特征。
1990年代的文艺是在时代精神的颓靡状态下发生的。此时,英雄主义已和时代 告别,平民大众的价值观和日常生活原则得到确立,新写实文学中的“活着”观念 获得大众乃至知识层的体认,“生”成了一个时代民众追求的目标,而1980年代 文学艺术追求和找寻的精神标高、真理价值理念在1990年代丢失了。
这个丧失了 真魂的时代缺乏真正有建设意义的介入性的批判精神,流行的是一种充满失望和怀 疑的冷嘲。
随着1990年代时代潮流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大众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群体也急剧变化,影视改编变得更加步履维艰,众口难调。
而当下,国家对于市场经济的管理又是以市场调节为主、以宏观调控为辅的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必然要考虑市场回报率。
因而,曲波的话对于《林海雪原》剧组人员就会起到极大的鼓励、刺激作用。他们认为在当下市场化的改编策略下,原作者的同意改编,让他们似乎已经拿到了“尚方宝剑”,就能对小说《林海雪原》的改编大加发挥,这显然与曲波的改编意图相背离的。
当小说《林海雪原》被翻拍成30集电视剧之后,电视剧《林海雪原》已与小说文本的精神面貌产生了巨大差异。
简言之,2004年的这一版电视剧《林海雪原》已然被悄然置换成一个新的故事,电视剧《林海雪原》只是借了小说中的人物、框架,但是它的灵魂已经飘散四处,被当下改编者变异、解构了。
笔者认为造成电视剧《林海雪原》改编变异、解构的原因很复杂,不仅仅是商业化在起作用(它只起到催化或加速作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人文精神的流失,以及改编者站在本国的文化土壤上,展开的对自身文化的思考所致,造成了这一版电视剧《林海雪原》改编的粗鄙化、解构化、戏谑化、庸常化效果。
小说《林海雪原》这部作品能在六十年的社会变迁中长盛不衰,这个事实本身所显示的价值和意义,也同样值得思考。
从宏观角度来看,《林海雪原》属于革命历史小说或“红色经典”小说,它肩负着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的历史过程,以具象的小说文本为载体进行叙述,论证中国共产党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