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优美段落赏析,张爱玲金锁记好句好段摘抄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4-19 13:38:53

前不久,是张爱玲的百年诞辰,各种各样的纪念铺天盖地。认真算一算,这一百年来,中文文学世界里面,论出圈的程度,可能只有张爱玲能够扯得住鲁迅的衣角,而在普通读者的阅读生活里,张爱玲的活跃度可能要胜过鲁迅一筹。在我们的微信读书交流群里面,组建的一个多月以来,我总结,最热门的话题就是两个:《红楼梦》和张爱玲,几乎是每天必被提起,每天必聊,而且参与的人还特别多,这确实很能说明问题。

金锁记优美段落赏析,张爱玲金锁记好句好段摘抄(1)

大家对张爱玲小说的评价,差不多有一个定论——就是她最好的中篇小说是《金锁记》,很多人甚至认为是她最好的作品。伟大作品,某种意义上,也是读出来的。关于《金锁记》的这个评价,跟一些权威的文学评论有关——傅雷当年的文章就说,这是张爱玲最完满之作,是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更夸张,盖棺定论地说,《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相比之下,《倾城之恋》虽然更受普通读者欢迎一些,但文本的分量就要轻不少。我以前也是遵从这样的看法,但今年,我把张爱玲早期的中短篇小说重新看了一遍,我不这么认为了。我的新发现就是,《金锁记》其实有很大的缺陷。如果把张爱玲的前期创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最好的作品其实是《倾城之恋》,胜过同时段的《金锁记》。

广告中国现代小说史作者:夏志清 后浪当当

这次,我会采用相对比较粗的拉片方式,对比一下《倾城之恋》和《金锁记》,试着把我的判断说清楚。

开篇——

张爱玲这个阶段的作品,开篇都有点抒情倾向,《金锁记》的开篇——三十年前的月亮怎么怎么,很多人倒背如流。其实,从小说写作的角度,固然有渲染的价值,有确定全篇调性的价值,但也有点虚浮的弊端,这也就是人年轻,忍不住要挥洒才情。张爱玲后来就完全摒弃了这种写法。

《倾城之恋》开篇的抒情段落显得更为经济一些,这个抒情接驳了小说中的人物,又接驳戏剧冲突,开门见山:上海一户遗老家庭的离婚女子白流苏,前夫去世,家里人想把她撵回前夫家里去守寡,借机把她撵出去,被哥哥嫂嫂败光了积蓄的白流苏一下子面临无枝可依的危险。

金锁记优美段落赏析,张爱玲金锁记好句好段摘抄(2)

©倾城之恋,周润发、缪骞人,1984

《金锁记》这边,是从两个下人半夜闲话女主人公曹七巧的家世、为人开始的,类似于冷子兴在贾府上线之前,给贾雨村演说宁荣二府,古典说部里的手法。这一段虽然写得非常世故老到,但其实有点问题,主要毛病是遣词造句,人物说话的声口语气,特别像是从《红楼梦》里面延伸出来的片段,你可以称赞说模仿得太像了,但正因为是模仿,以创作来衡量,就更近于习作,而不是成熟的创作。

展开——

先来看《倾城之恋》,白流苏的危机出现之后,围绕室内空间,把冲突延展开来:流苏母亲也站在哥嫂一边,家里的重心是给她的妹妹宝络张罗亲事,全家都抛弃了她,中间,只有一个外人,前夫家的亲戚,给宝络牵线的徐太太,对流苏表示了同情和善意,声称愿意给她留意找个人家。流苏在陪宝络去相亲的过程中,相亲对象范柳原邀请跳舞,在他们这个旧式家庭里,流苏是唯一一个会跳舞的,结果抢了妹妹的风头。就在大家都认为徐太太会恼恨流苏的时候,徐太太却意外邀请流苏陪着去香港,寻觅结婚机会,顺便帮她看孩子。流苏猜到背后是范柳原在搞鬼,决定赌一把,前往香港。写到这里,某种意义上讲,小说的上海部分到此结束,虽然后来流苏短暂返回,以及最终回到上海,但小说里面是一笔带过,所以,后面的部分基本上都可以算作是香港空间。

《金锁记》整个小说,其实也可以粗略地分为两个部分,以分家为界限:前面展开的部分是曹七巧的小媳妇儿时代,只写了一天之内发生的事,借此交代了大家族背景,以及在这个背景下,女主人公曹七巧守着患软骨病瘫痪在床的丈夫,情志不舒,产生了性苦闷,对小叔子姜季泽充满情欲。

金锁记优美段落赏析,张爱玲金锁记好句好段摘抄(3)

©金锁记,魏海敏,国光剧团

两相比较,《倾城之恋》是以事件来结构,《金锁记》是以主角人物来结构,这个是量体裁衣,没有高下之分。在这个部分,两篇小说其实都是室内戏,还没有见出高下,各有各的精彩。论故事,是《倾城之恋》更紧锣密鼓,更有悬念;论人性揭示,是《金锁记》的起坐间风波更微妙复杂,更刀光剑影。

《倾城之恋》和《金锁记》前后脚发表,《倾城之恋》在前,但《金锁记》反而语境更旧一些,一方面是小说里的姜家比白家可能层级更高,也更遗老气,故事本身决定的,但另一方面,从写作层面来说,也是因为《金锁记》袭用了更多的《红楼梦》《金瓶梅》的语体。傅雷曾提醒过张爱玲,需要警惕对文学遗产记忆过深,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说得对。所以,《倾城之恋》即便还没有写到华洋杂处的香港,前面部分也要现代一些,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主体——

主体部分,我们先来看《金锁记》。《金锁记》的缺陷主要就出在这一块儿。

丈夫和婆婆去世后,姜家分家,曹七巧媳妇儿熬成婆,自立门户,成了一家之主。首先是,曹七巧一直渴望的小叔子姜季泽,施美男计前来借钱。这一场戏,主要的瑕疵,是对感情的拿捏。就举一点,两人从始至终没有真正勾搭上,但当曹七巧最终稳住自己,拒绝了季泽,张爱玲是这么写的,“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是这一点,就使她值得留恋。”——新文艺腔又出来了,是不是?又犯了跟《第一炉香》一样的毛病。所谓腔,是说用得不恰当,里面的实质跟腔调有错位,因为这里曹七巧的感情,远远谈不上爱的程度,显然,是作者比人物更激动。

开始的时候,我把张爱玲的前期创作,分为了两个阶段,界点,我认为是1944年她认识胡兰成,并与之恋爱。大家可以对比这两个阶段作品,从小说创作底盘的稳定程度来看,是很不一样的,第二个阶段是明显优于第一个阶段的,比如《红玫瑰与白玫瑰》《留情》,里面写到男女关系的那种分寸感显然就比《第一炉香》《金锁记》好很多,甚至比《倾城之恋》也要好,《倾城之恋》只是藏拙藏得好。我们都不喜欢胡兰成,但不得不承认,他带给张爱玲的爱情生活,的确对张爱玲的创作是有很大裨益的,在这一点上,就说明,天才小说家,也无法脱离生活自行成熟,这是无法违背的创作规律。

金锁记优美段落赏析,张爱玲金锁记好句好段摘抄(4)

©倾城之恋,张爱玲百岁诞辰纪念版书影

根据传记资料显示,在写《金锁记》的时候,张爱玲很可能还没有谈过恋爱,我认为,这其实也是《金锁记》后面主体部分缺陷的来源。曹七巧赶走了姜季泽之后,心如死灰,渐渐变成了一个冷静的疯子,亲手毁掉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的姻缘,把他们栓在身边,直到她die。这里,故事真正的线索,是曹七巧的情欲心理,因为一再受到外在和内在的压抑,最终变态。这个毁灭过程,虽然写得毛骨悚然,但自从姜季泽下线之后,仔细看,小说的视角就离开了曹七巧,几乎全部是在侧写,推演她冷静的疯狂,只是最后曹七巧快die的时候,才闪回了内心。因此,小说没有告诉我们,一个已经有独立的经济能力的寡妇,一个之前交代过不太讲礼法的小市民,一个有着凶猛情欲的并不太老的女人,为什么就没有寻找其他的情感寄托,只能以折磨子女、折磨儿媳妇为出口?

当然,我们知道,张爱玲试图告诉我们的是,因为曹七巧要保住,自己牺牲了青春、埋葬了感情换来的钱财,但是,这里的内在逻辑并不通顺。即便曹七巧的经济理性人格最终占了上风,但你得展现说,是怎么占了上风,之前设定的人物性情是怎么被驯服的?但这些都没有,是空白。

仍然是我在聊《第一炉香》时表达过的意思,很多人不理解,在小说里面,人物内在的转变是必须给出线索的,给出交代的,是不能交给读者去脑补的,否则小说就不能让人信服。肯定有人还会说,是因为宗法社会氛围的缘故,但是,就算是在封建时代,在最稳定的宗法社会里,通奸的事情不还是层出不穷吗?一个如此有生命力的女性,在民国时期,在新旧交替,旧的在坍塌的时候,为什么反而稳定住了呢?而且后来还不需要去通奸。

近年,杨绛在书信里对张爱玲的评价被披露出来,她说张爱玲文笔虽然不错,但意境卑下,笔下的女人,都是性饥渴者。这个评价很有意思,我觉得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杨绛本质上不是小说家,而张爱玲是小说家的原因。我跟杨绛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就《金锁记》而言,曹七巧的性饥渴表现得远不够彻底,否则,这个小说会更上一层楼,而这跟张爱玲本人的淑女教育,时代风气的限制,以及她自己的感情经验欠缺有关。

金锁记优美段落赏析,张爱玲金锁记好句好段摘抄(5)

©金锁记插图,张爱玲绘

我们再来看《倾城之恋》。情节移师香港后,就来到了小说的主体部分。白流苏和范柳原展开了恋爱攻防战,两个人都想谈恋爱,却各自打着小算盘:白流苏想把恋爱引向婚姻,获得生活保障,解决生存危机,范柳原这边,却只想欢娱,只想游戏,不想被束缚。谁都不想吃亏,拉锯到最后,流苏败下阵来,认输了,在香港租下房子,做了范柳原没有名目的情人。这个时候,突然港战爆发,从戏剧结构上讲,这个转折带来了最重要的一幕戏。两个人滞留在了沦陷的香港,整个文明世界瞬间颠覆,仿佛回到洪荒时代,所有文明的机巧和装饰,都剥落掉,什么都不可靠了,只有肉体是可靠的,能握着手的这个人是可靠的,所以,两个半心半意的人结了婚,尽管不完美,尽管范柳原并没有因此成为一个忠实的丈夫,但白流苏得到了她孜孜以求的婚姻

这个故事妥帖回环,大家应该很熟悉。跟《金锁记》对比,跟《金锁记》里面的极端病态的人物相比,显然,《倾城之恋》更符合张爱玲自己宣示的文学观,符合她的苍凉美学,这方面的论述也很多,我就不赘述了。在这个问题上,我只补充两点:第一,更符合张爱玲自己的文学观,并不是很多人所谓的因此更现代,更先进,准确的说法,其实是更高级。文学不是线性发展的,没有先进、落后之分,只有高下之别;第二个就是,张爱玲的苍凉,在《倾城之恋》里,因为引入了战争的催化,把整个故事置于了终极问题的背景之下,所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阔大境界,即便放在张爱玲自己所有小说里面,这个大,也是屈指可数的。

总结——

然而,这一切,都还不是我认为《倾城之恋》比《金锁记》压倒性的更好的地方,关键之处,我们来看《倾城之恋》倒数的第三个段落,也是点题的那个段落:“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

顺着这个线索,对比一下我们刚刚分析过的曹七巧,大家是不是能感觉到什么?是不是发现在曹七巧那里,人没有突围的机会,甚至都没有突围的心,而在白流苏这里,人是有机会的,是有可能遇到奇迹的,甚至,人还会臆想,上天为了成全自己,降下一场战争。

大家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哪一种思维方式,更符合我们内心生活的真相?我想,没有几个人不是后者吧。即便我们活得再逼仄,憋屈,天天在苦熬,前路茫茫,但我们还是忍不住要去憧憬,要带着憧憬去行动,这是我们无法断绝的心念。无数人抱着这种心念,生息、交互、冲突、运行,这也就是生活的真相。而小说的根本精神也植根在这里,它要探索和守护人的无限的可能性。

《金锁记》表面上震撼人心,但它实际上臣服于一种历史决定论,把人简化为历史吞吐的原料,这是对人,对生活真相的粗暴简化。在文学中,只有当人物能与既定秩序,与历史,发生辩难的时候,艺术才能说出自己的语言。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