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劾奏折呈上后,朝中其他浙籍官员也纷纷响应,接连上书声讨杨昌浚。慈禧这才想起早先交代的案子,见此等众怒难犯,只得派出钦差大臣胡瑞澜彻查此案。
胡瑞澜到任后,杨昌浚立刻上门拜会。酒过三巡,杨昌浚便开门见山:"此案反复审理多次,若轻易改判,恐激起民愤,影响官威。还望大人三思。"言下之意,就是要胡瑞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胡瑞澜心领神会,草草复审后就上交了结案报告,认为原判并无不妥。谁知就在此时,又有御史弹劾胡瑞澜徇私枉法,要求将案件交由刑部重审。
至此,这起案件已经完全超出了杨乃武和小白菜本身,演变成了浙籍官员与他省官员的一场博弈。而这背后,实际上是地方势力与中央势力的角力。
夏同善见事态升级,当机立断找到刑部侍郎翁同龢。翁同龢是同治、光绪两朝的老师,在朝中颇有威望。他一出面,慈禧不得不重视。
慈禧审视案情,看出这已非单纯的刑事案件,而是牵扯到地方势力的政治博弈。她一方面不愿得罪浙籍官员,另一方面也不想放任地方势力坐大。权衡再三,慈禧决定利用此案敲打一下地方势力,却又不至于把人得罪狠了。
于是慈禧下旨,命刑部重新审理,并开棺验尸,以昭示公允。同时暗中传召杨昌浚,警告他不得再有抵抗之举。
在慈禧的压力下,刑部不敢怠慢,立即着手复审。将杨乃武、小白菜等人提审,又命人将葛品连的尸体运到京城开棺检验。
经过反复审理,刑部终于查明,葛品连确系病死,并非他*。杨乃武、小白菜供词系屈打成招,实属冤案。
历经三年,七次审理,五次改判,这起轰动朝野的奇案终于真相大白。杨乃武和小白菜总算洗清了冤屈,免于死罪。然而他们的命运,却依然掌握在权力的博弈之中。
朝廷博弈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案件,本应在刑部重审后就此了结。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这起案件竟成为朝中势力角力的棋子,牵扯出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
当刑部认定葛品连系病死,杨乃武、小白菜属冤案时,以翁同龢、夏同善为首的朝义派认为,必须严惩浙江地方官员。他们以文臣谏官自居,坚持秉公执法、还原事实真相。
而以湖南、湖北籍官员为主的实力派则持相反意见。他们多出身湘军,在朝中势力庞大。实力派认为葛品连已下葬多年,尸体腐烂,验尸结果不足为信,应维持原判。
双方各执一词,针锋相对。慈禧作为太后,本不愿卷入其中。然而这起案件已非单纯的刑事案件,而是演变成地方势力与中央势力的角力。慈禧若置身事外,恐有失权威。
慈禧左右权衡,决定利用此案敲打地方势力,尤其是心头大患湘军。浙江巡抚杨昌浚正是湘军在江浙的代表,慈禧有意借案削弱其势力。
然而时局动荡,朝廷内忧外患,慈禧还需仰仗湘军平定叛乱。若贸然翻案,无异于与湘军翻脸,后果不堪设想。慈禧只得暂时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朝义派见状,决不罢休。夏同善纠集八名浙籍官员上书,要求彻查此案,以昭公道。他们声称,若冤案不平反,无异于湖南欺浙江,有损士气。
慈禧见浙籍官员态度强硬,终于下定决心借案敲打湘军。她下旨重审,并命开棺验尸,以昭示公允。同时暗中传召杨昌浚,警告他不得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