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瞿秋白回到中国,将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的革命实践中。他参与筹备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负责起草党纲草案,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担任中共中央理论刊物《新青年》季刊和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前锋》的主编,参与编辑《向导》。
瞿秋白在这些刊物上发表了100多篇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探讨中国革命问题,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做出开创性贡献。他还在上海大学创立全国大学首个社会学系,传播进步思想。
青年瞿秋白,用手中的笔,点亮了更多人前进道路上的光。1923年6月,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正式发表。
早在20世纪之初,《国际歌》就有了中译版,但没有附曲,不适合唱颂。瞿秋白就从法文版译来词和简谱,再与俄文的《国际歌》进行对比,边弹边唱,逐字逐句推敲。瞿秋白选择音译‘英特纳雄耐尔’这个单词,希望国人在唱到这个词的时候,能够和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发出同样的声音。
在中共三大的闭幕式上,瞿秋白指挥大家高唱《国际歌》,这是首次在党代会闭幕式上唱《国际歌》,而这一传统也延续至今。
1925年秋至1926年间,瞿秋白作为中共“四大”当选的中央执行委员,主持中共中央宣传工作,*则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负责人。他们密切合作,共同的斗争经历也加深了两人的革命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