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从民间的口头创作到屈原改定的漫长过程,正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最远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九歌》颂的都是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对人类童年的神话,马克思曾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在我国古代人神不分,颂的是活神,亦可看作歌的是死人,因而,它所歌颂的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斗争。
但是,在人类社会的低级阶段,由于人们并没有实际上掌握和支配自然力,因此这种矛盾冲突的结局往往是带悲剧性的。
《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大司命》、《少司命》等篇中都有浓重的悲剧气氛,或者反映了爱情生活中的悲剧,或者反映了生存与死亡的斗争中的悲剧,它们充满愁思、哀怨、眷恋的情调,是对生与爱的向往,对死与怨的悲歌。
《国殇》是死难将士的祭歌,足人类步人阶级社会之后现实生活的直接的反映。
马克思曾说,“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因而,随着阶级的出现,阶级的对抗和各国之间的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战争对于从事战争的人来说往往是带有悲剧性的。
《国殇》颂扬了为国捐躯的尚武秸神,反映了当时人与社会的这种悲剧性矛盾冲突。倘说《湘君》、《湘夫人》等是较为抒缓的文舞,《国殇》则是一幕壮烈的武舞。总之,《九歌》反映的是人类与命运的悲剧性冲突。
人类的悲剧,从古希腊乃至世界各国人类童年阶段的文学艺术来看,都是它共同的历史性的主题。这为人类与自然力、人类与社会的不可抗拒的悲剧性矛盾冲突所决定。
关于《九歌》的艺术形式,目前主要有“抒情诗”和“歌舞剧”两说。“抒情诗”说古已有之,始自王逸的《楚辞章句》
“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i书以讽谏•”并成为历代治《楚辞》者的主要思想倾向。明汪瑗《楚辞集解》、清戴震《屈原赋注》、蒋骥《山带阁注楚辞》、王闾运《楚辞释》等名家注疏多附此说。
不过旧说是强调屈原个人恩怨的流露或排遣,新说则强调的是人民群众的思想惑情的抒发《九歌》主要是描述祭神降鬼,乡赛社祀仪式的抒情诗,自然充斥宗教活动乃至‘原始愚蠢’的内容。
但它描写神鬼而令人不觉其可畏可怖,描述野祭而令人忘其为迷信愚妄’它浪漫、丰美的幻象是人民灼愿望,它晦涩、神秘的片断也反映着社会生产的水平、历史的限制、群众的觉悟程度。当诗歌把诸神描写为充满爱、欢乐和悲哀的普通人的时侯,宗教就完蛋了。”